嘉德拍卖
新闻 > 展览资讯 > 正文

故宫南迁宝藏开箱 近无损坏忆搬迁往事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5-14 来源:扬子晚报

摘要: 1933年至1947年,故宫为躲避日军战火,开始了浩大的文物南迁。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推出免费专题展“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批当年装运南迁文物的木箱首次亮相,与文物搭配展出。


  南博前身封条也能看到

  哪件木箱是当年用于故宫文物的南迁,展览并没有明确标示,到时候文物爱好者不妨来练练眼力。不过留存在木箱上的封条,还是记录下封条的信息。

  记者注意到,封条中落款有“民国廿二年(1933年)五月”、“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六月四字第496号封”、“行政院”等字样,还有的封条上标示一个“博”字。陈同乐介绍,这就是南博前身“国立中央博物院”使用的封条。

  “民国廿二年五月”即1933年5月,正是南迁文物紧急装箱南运的时间。而“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是指1948年6月。史料记载,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故宫博物院在新落成的陈列室内进行了联合展览,蒋介石、于右任等国府要员前来参观。也许,这个箱子里的文物可能参加了那次展览,展览结束后,文物放回箱子,贴上了这张封条。

  老木箱现在也成了文物

  陈同乐说,展馆内与文物库房的条件一样,都是恒温恒湿的。“目前南博文物的木头箱约有5000件,它们平日在文物库房里,像书店展架一样排列,这次是第一次拿出来展出。”

  当年在南迁途中,文物包装至少有四层:纸、棉花、稻草、木箱……保证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但目前这些老木箱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享受“文物级别”的待遇,被专门保管起来。“现在我们储存文物,用的是专门的藏品柜,无论设备条件,都要比当年前辈们好得多。”

  5·18 南博还有免费“四色展”

  绿展:看先民餐桌上艺术品

  目前,布展的是玉、石、陶器与骨器,这些是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用具。骨器中有骨针、骨镰刀,这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玉、石中有打磨光洁的钺式器物,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陶器的种类更多,它们大多是先民的餐具,形制有鬲、豆、盉,有用来煮肉的,也有专门来装水的。比如陶豆,最初用来盛放谷物等粮食,但内部较浅,容量有限,后来改用为酱碟,专用盛装调料,是必不可少的火锅伴侣。

  红展:南京或曾有东汉粮仓

  这一部分展出了一些“明器”,就是古人在过世后,带进坟墓的用具,目前主要是东汉的“建筑模型”。

  当时人们视死如视生,讲究地上地下一个样,所以用陶土烧制了粮仓、走廊、陶俑等。比如粮仓是一个小房子,有斜织纹式的出气孔构建。

  模样现在看来陌生,但这种粮仓,可能就在南京存在过。东汉末年,孙权集团经营江东,实行屯兵制,以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都城建邺就是重要的储粮点。在今天朝天宫仓巷一带,孙权设置粮食储备基地,大小粮仓林立,这也是“仓巷”地名的由来。

  蓝黑展:传统书画和外销瓷

  “蓝展”中,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书画、砚台。

  此外,“黑展”则是中外文化交流:对外中国输出了一批外销瓷,而引进方面,观众能够看到纯欧式技术的珐琅彩。

  备注:由于还在布展中,所以目前亮相的只有少部分,预计该站共将展出文物400件左右。

  ■其他看点

  文物库房周六向百名观众开放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南京博物院还推出其他精彩看点。比如“芳菲流年——中国百年旗袍展”、“双城记——南京与爱丁堡古城保护成果展”、“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宣传资料展”。

  南京博物院助残主题馆“博爱馆”,届时也将正式开放。这是南博二期工程单独划出面积为200余平方米的展馆,专门为残疾人群提供语音解读、手感触摸、助残车等个性化服务,也是国内唯一向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服务的数字体验区。

  值得一提的是,5月17日,南博文物库房将向100名观众代表开放。


(责任编辑:李桂芬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