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首饰不宜长期收藏 追捧高价也非理性
摘要:
据他与其他业内人士透露,珍珠市场并没多少炒作资金,价格所以逆势上涨,主要是因为天然珍珠饲养业遭遇“瓶颈”,高档品产出量降低;而且,从2013年开始,国际时尚领域又刮起了“复古风”,珍珠得到了部分富裕阶层的...
珍珠“猫腻”常见三招:
1.低级造假:石子镀塑料,冒充淡水珍珠。
类似造假现象虽在2012年后有所减少,但依然在旅游区司空见惯。上文提及的王阿姨的遭遇正是典型代表。除了用石子、橡胶、树脂做核之外,类似珍珠项链还常常用荧光粉镀膜,增加“项链”的真实性,令游客防不胜防。网销产品中,也经常出现类似假货。
鉴别:真珍珠都有珍珠粉,两颗珠子相互摩擦,都能擦出粉末状物质;而塑料镀膜产品却无此特点。并非珍珠越沉,就越是真货。
2.中档货“猫腻”:“人造核”镀珍珠粉。
广州日报记者采访部分室内高档商场时得知,很多时尚饰品品牌销售的珍珠项链并非天然产品,而是“人造核”镀珍珠粉造的合成产品,润泽饱满、颜色自然,与天然珍珠的外形无异。
类似单串项链的价格为2500~6000元,远远高于广州荔湾广场销售的淡水天然珍珠的价格,很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这也是天然珍珠。有信誉的饰品商家会据实相告,但部分商家会避而不谈事实。
鉴别:类似合成品的内核并非珍珠,弹性较差;建议以“弹跳法”鉴别。将珍珠置放于书桌之上0.5米,令其自然落下,如果弹起的高度达到0.4米以上,基本可断定为天然珍珠。
3.高档货“货不对板”:“大溪地”噱头,成就品牌暴利。
广州日报记者春节期间采访的珠宝市场,发现:尽管节前珠宝市场萧条,国际品牌的海水珍珠价格并没有下降。其中,某日本品牌的珍珠项链价格多在15万~25万元/条,可以媲美1~2克拉的钻戒,完全成为了高档珠宝,号称其所有产品均来自于“大溪地”。但记者辗转找到了珠三角的一家珍珠加工企业,也是该品牌的加工商之一,其负责人透露,该日本品牌的珍珠多数都是来自台湾海峡的本地“土产”海水珍珠,甚至还有部分是“淡水”养殖产品。而类似“土产”产品在荔湾广场中的售价不超过5000元,卖到25万元,纯粹是借着“噱头”卖50倍高价。
鉴别:“大溪地”出身根本无法验证,国家珍珠标准上也无对此详尽定义;而且,海水珍珠的寿命并不长,最多8年就会变色,不建议消费者盲目追捧品牌高档产品。
(责任编辑:魏婕)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