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市场资讯 > 正文

摄影人才众多无奈市场冷清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7-26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摘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四川摄影人便在圈内打响了名头。与人才涌现相矛盾的是,四川艺术品市场却难觅四川摄影人作品。

      原标题:摄影收藏:人才看热 市场看冷


      余如波“出色的展陈理念,离墙悬挂的作品和感应灯设计,唯有现场体验才行。”走出上海M97画廊,网友“菠萝君”意犹未尽地在微博上写下这段话。近日在此开幕的“何时离去”骆丹新作个展,呈现了四川摄影家骆丹拍摄的中国西部景观,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影像收藏家。


      四川聚集着一大批优秀摄影人,成都当代摄影更是在圈内享有盛誉。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四川摄影人往往选择与川外艺术机构合作,举办展览并代理销售摄影作品。四川摄影“墙内开花墙外香”,市场与人才不相匹配,究竟是为什么。


      卖作品,摄影人更爱走出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四川摄影人便在圈内打响了名头。“风光摄影三杰”王达军、王建军、袁学军,“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肖全等等,都是中国当代摄影绕不过去的名字。2000年以后,四川摄影人更是如“井喷”般涌现,其中包括阿斗、骆丹、黎朗、齐鸿、张克纯等佼佼者。


      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副主任程卓透露,从老牌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到大理国际影会、连州国际摄影大奖等,获奖者均不乏川人身影。国内摄影界颇具影响力的“三影堂”大奖,曾连续五年被成都籍或是生活在成都的摄影师摘得,以至于形成了摄影界津津乐道的“成都当代摄影现象”。


      与人才涌现相矛盾的是,四川艺术品市场却难觅四川摄影人作品。除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与黎朗、陈潇伊、张克纯等摄影人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其余商业艺术机构大多经营传统书画、油画和当代艺术,四川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摄影板块更是没有。而专业的影像艺术机构,例如成都影像艺术中心等,并不以销售摄影作品为主业,其举办的展览多为公益性质,并通过场地出租、数字出片、画册制作等方式盈利。


      本土摄影人也纷纷出川捞金。骆丹告诉记者,“何时离去”已是自己在M97画廊举办的第三次个展,其余商业展览也多在京沪两地举行,“在四川参加的一般是非商业性质的学术展”。张克纯等摄影人则表示,除了川外的商业艺术机构,自己的作品还通过香港、美国、俄罗斯等地机构代理销售。


      门槛高,价格低,盈利空间小“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成渝两地就聚集了很多当代艺术家,其中也有不少摄影人。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和相对市井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保障,给了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很大的生存和创作空间。”程卓如此解释四川摄影人的“富集”。


      不过他也表示,相对于北京、上海,四川能提供给摄影人的进一步成长空间比较有限,本地藏家对摄影艺术的认知也有待提升。“摄影收藏根植于对摄影史的充分了解,包括美学、观念、技术等不同层面,才能准确判断一件作品真正的价值。”历史影像学者徐家宁也认为,摄影收藏需要清楚主要的洗印方式及其特征,以及摄影史上的名家大作。不仅需要查阅相关书籍,还要多接触原作,“这对四川藏家是个挑战”。


      千高原艺术空间画廊经理石颖告诉记者,空间创建9年来,摄影作品藏家大多来源于上海、香港乃至欧美等地,鲜有本地藏家青睐。


      摄影作品相对有限的利润空间,同样令众多艺术机构犹豫。国内摄影收藏起步于2003年,迄今只有10余年历史,仍处于“价格洼地”的状态。石颖表示,千高原经营的摄影作品,价格最多在10万元以内,与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当代艺术相去甚远。“画廊不是公益性机构,需要通过出售作品来盈利。对于从未涉足过摄影,没有建立相关业务团队和藏家群体的艺术机构,这种业绩压力不能不考虑。”


(责任编辑:席燕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