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良的艺术家与艺术品交易机构串通某些媒体,或者干脆利用各种自媒体,首先创造出天价艺术家,然后再编造一些诱人的市场神话作为诱饵投放市场
原标题:徐旭:投机,是投机者的通行证
艺术家卖画,天经地义。有买,就有卖,这就是市场。只要双方自愿,愿打愿挨,谁也管不着。
可是,在当下艺术品市场普遍萧条的环境中,某著名画家竟能创下171幅字画不到一天就被抢购一空(据称销售额达3亿多元人民币)的市场奇迹,这买卖做得委实太疯狂了。然而,我们只要理性琢磨一下其市场奇迹之深层原因,“投机”二字就自然浮出水面,随之诸多病态与扭曲的现象便接踵而至。这一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有哪些投机行为,值得我们去深究的呢?
首先,这种看似购销两旺的市场景象,其实掩盖着一种变形的腐败现象——“雅贿”。
近几年来,反腐力度虽然极大,但由于各种监督机制仍存在滞后性,“雅贿”这种变形的、难以察觉与辨认的权钱交易仍在悄然进行着。由于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手中掌握有各种资源分配之大权,于是,就有了中国特色的“雅贿”之灰色腐败市场的客观存在。无良的艺术家与艺术品交易机构串通某些媒体,或者干脆利用各种自媒体,首先创造出天价艺术家,然后再编造一些诱人的市场神话作为诱饵投放市场;于是,那些有向官员进行私下权钱交易之需的人士,便以“赠送”名人字画之手段进行贿赂。若仅从现象上看,“雅贿”是一种投受贿者所好的投机行为;但若究其实质,那它就是一种变相的行贿犯罪行为。这类明显带有贿赂与腐蚀公权力性质的犯罪嫌疑人,只不过是把现钞兑换成了书画艺术品罢了。
其次,连夜排队抢购这位著名画家的作品之现象,其实还折射出了另一种市场投机心态。
也许并非所有抢购者都是为了用于变相权钱交易的,他们购买书画作品之动机,或许与炒股炒房者差不多。所以说,这一类购买者并非是冲着名画家书画的艺术审美而来;相反,纯属是为了把手中死钱兑换成日后有望大幅升值的“绩优股”或“学区房”。他们基于资本市场投机者逐利的本性,对某种传言深信不疑,确信名人作品具有升值之潜能。在很大程度上,这类购买者往往都是有了闲钱但又找不到投资渠道的盲目跟风者,他们之所以要投资艺术品,其真实目的仅有一个——逐利。他们压根儿毫无任何艺术审美品位可言,也更谈不上热爱艺术本身。
第三类投机者,这就是生产或制造“雅贿”商品或“艺术品绩优股”的书画作者。
这些年来,因大量生产流水线商品行画而遭到不少人士的批评与揭露,某画家的市场行情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但他通过许多活动的成功策划而人气陡增,也为新一轮的画展铺平了成功营销的市场人气道路。在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定会存在大量病态与扭曲的市场行为;而所有病态与扭曲的行为,无非都是由投机所驱动的结果。倘若我们对于种种投机现象作不闻不问状,其最终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已经被利益投机扭曲了的艺术市场变成一个伪币驱逐良币的肮脏交易圈,更严重的则是,我们民族的审美品格将会因此而大倒退,最终将导致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彻底荒漠化;同时,我们的文化艺术,亦将背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