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综合设计教育也正是遵循艺术设计的原有特征,并顺应艺术设计教育跨界的大趋势而逐步形成的,更多表现在设计专业间的交叉交融上,是以跨专业交叉为特征的,体现更多专业间的流动性和渗透性的新教学模式。
原标题:走向综合化的设计教育
今天的艺术设计已经更多地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交融上,就如同设计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设计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作为时代要求,多元化、丰富性与个性化的特点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未来设计教育的目标,也将更致力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社会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价值。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把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实验、研究、开发为中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学同企业之间的壁垒将逐步打破并走向融合;设计大学将担当起创新发展的先锋角色;设计教育的具体内容,除造型和形式语言等艺理知识传授之外,学生还需要随时代变迁具备相关设计修养,这意味着设计教育方向的很大比重,也将置于开拓总体性视野,使研究、知识、创新、经营相互连结起来。
艺术设计的内涵决定了它的集成性、跨学科性与综合性,因此,艺术设计的综合性趋势是全方位的。综合设计教育也正是遵循艺术设计的原有特征,并顺应艺术设计教育跨界的大趋势而逐步形成的,更多表现在设计专业间的交叉交融上,是以跨专业交叉为特征的,体现更多专业间的流动性和渗透性的新教学模式。
综合设计系成立之初至今天,很难用明晰的一句话就可以解答综合设计的概念。因为综合设计不是一个从现有界定的专业需求出发而设定的专业,而是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而设定的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具备多方向专业能力和创业型的设计师。因此,综合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在艺术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之上,探索、认识和研究艺术设计的多维意义。对教学观念进行转化——即从以往传统的单项专业设计教育中限于某一专业学科之内进行设计思考及设计实践,转化为现在的重综合思考、重课题化教育、重造化、流程与对策,重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与研究,重生活方式与文化根性关联的思考,重创业的教育。
配合中国美术学院“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以“创意似水,无孔不入,全面渗透,相互关联”的教学理念,在学脉通贯、资源共享、一体化的思考和两段式教学体系构架基础上,实施造图教育——造物教育——造境教育,实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式的立体化专业教学模式,把艺术设计各专业共有的知识团块、知识点与技能训练课题,串联并构筑在同一平台上,教学课程的进程也依托连续性的轨道,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探究,并顾及知识结构的完备。以此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建立宽广且多元的知识与跨专业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艺术设计的系统性、多维性、整合性和创造性,以期顺应时下艺术设计的跨界特性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新开创的综合设计是一个新型的综合形态的艺术设计专业,从人文关怀和艺术立场出发,以发现功能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创新、创意与审美感受的角度解决问题,打破专业界定的局限,呈多方位的综合性,具有明显的跨专业的特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也积极建立系统的教学思维体系。首先,教学改革旨在是对“艺术设计构思——艺术设计形态与传达方式——艺术设计应用——艺术设计审美鉴赏”的系统作关联性、跨专业性的研究。强调对艺术设计概念、规律、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教学,以艺术设计对象共通的属性与形式为教学对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艺术设计原理与规律、形式与秩序法则,运用系统的设计思维体系来探寻艺术设计与科学、艺术设计之间的新秩序。在吸纳多学科、多专业设计理念的同时,使综合设计教学具备多元化、多样性与多层面的艺术设计素养的教育,实现艺术设计零边界的学术理想。
其次,综合设计教育注重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表现在教学上,是摈弃现成的设计思维方式,打破各专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紧随设计趋势而转变思维方式。关注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注重美感和形式语言的教授的同时,更关注生活形态、整体策划和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教育。
再者,综合设计教育更注重与市场的结合。引导学生从视觉心理与视觉生理的角度来探究设计的功能目的与形式美感,积极尝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活动。建立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横向设计教育模式,教学为研究与设计生产提供基础性服务,研究为教育与设计生产提供理论性指导,设计创造是将教学与设计成果转化,为教育与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性和可能性的经济支持,这样的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实现服务社会与面向市场的结合,力求综合设计教育的创造性、综合性与系统性。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设计系教授)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