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来艺术圈颇不平静,曾梵志的作品卖出了1.8亿港元,接着万达以1.72亿人民币买了一副毕加索,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作品卖出了1.42亿美元,凭什么一幅画卖那么多钱?
原标题:艺术品的天价是如何刷出来的?
近来艺术圈颇不平静,一个个惊人的价格从各拍卖行传来。先是曾梵志的作品卖出了1.8亿港元,接着万达以1.72亿人民币买了一副毕加索。正当大家以为这就是天价之时,没想到天外有天,我们还是too naive:北京时间11月13日,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作品卖出了1.42亿美元(折合8.7亿人民币),创了世界拍卖史的纪录。
看到这,大家一定想问三个问题:凭什么一幅画能卖那么多钱?这些天价交易当中有没有什么阴谋?如何才能制止这种疯狂的炒作?本文试着就这三个问题做一解答。
天价之作:淘宝店刷信誉的“高大上”版本
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收藏。这句话未必准确,但“收藏热”往往伴随着经济大势的活跃,这基本是没有争议的。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掀起过一阵收藏热。然而经济刺激下的收藏风暴在仅仅数年后的一场经济崩盘中即被摧毁,伴随的是半价、三折,甚至是一折的大甩卖。收藏和经济总是挂钩,并处在经济形势的最末端,而且反应也比较迟钝。当经济形势不明朗时,试问有哪个胆大人士敢用真枪实弹去购买有可能数年内贬值十分之九的艺术品?
在国际买家看来,中国艺术品不被认可,这意味着随时可能会被抛弃,不具有保值性、不具备抗衡国际风险的能力。国际机构进入中国在寻找新增长点,找寻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为适应国内市场而使出的无良手段和内幕交易。
近期,艺术家曾梵志在香港以1.8亿港币的价格拍卖了一幅早期大尺寸巨作《最后的晚餐》。此事给当代艺术炒作打了一针药效不超过两周的兴奋剂。为何不超过两周?因为,两周之后大家逐渐得知,这幅《最后的晚餐》原来是被其国际著名代理机构高古轩拍回,为不久后的国际大展造势。简单说,就是自己卖给了自己,左手倒给了右手。
为什么说是左手倒给了右手?不妨梳理一下曾梵志这幅《最后的晚餐》拍卖的脉络:1. 此画的拥有者是拥有众多中国艺术作品的尤伦斯夫妇;2. 曾梵志是高古轩画廊旗下的画家;3. 高古轩花了1.8亿港币拍下了这幅作品;4. 尤伦斯夫妇握有高古轩画廊20%的股份。数完这层关系,不由感叹一句:贵圈好乱。
有评论认为,曾梵志作品笔法呆滞不具灵性,构图无新意,主体与背景僵硬的粘合,仅能靠尺寸一博眼球,却被部分评论家定性为“史诗巨制”,所以,依据“市场规则”,这是藏家、国际拍卖行、买家早已做好的“局”:佣金之类的早已商量好,再找所谓的“专家”写文章给镀点金,请媒体宣传一翻。想炒多高就炒多高,反正都是“老朋友”,互相给面子,不伤感情,何乐而不为?
高古轩作为一家美国机构,尚且如此,那国内拍卖行呢?
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天价炒作,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最高拍卖纪录的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在以4个亿的价格拍卖后,至今仍不能确定其的真伪。每当一个天价诞生,其背后都有庞大的操作流程:天价赝品洗白的过程已将拍卖行、专家、出版社、市场等利益集团绑在一起,进入拍卖只是整个链条的最后一步。人们从网络上看到的都是被精心计算出的,并维护各方利益的结果。
所以,有关开篇讲到的第一个问题,至此已有答案:国外作品暂且不提,只说国内的过亿天价作品,基本上是值不了那么多钱的。自己给作品标一个高价,然后让朋友拍下来,再让评论家写点好评,一下子就把这名艺术家“刷”成了身价过亿的大艺术家了。双十一刚过,我们对这套流程不陌生吧?天价艺术品拍卖,基本可以理解为淘宝店刷信誉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版本。
背后之局:客户共享,拍卖只是作秀
我们不能说买家做局是既定事实,但当一个圈子过于“小”时,人为可控制的范围就更大。国内拍卖公司共享客户是不公开的秘密,这个圈子里有多少买家,不超过多少多少人,大家心照不宣。买家是不能得罪的,去负责任的拍卖公司送拍,常会被告知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你的作品不符合客户需求,客户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作品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告诉你:“我们是一家画廊,替客户找画的画廊,客户和卖家商量好价格,拍卖只是走个过场,想作秀吗?想出名吗?拍卖公司可以帮你搞定一切”。
拍卖成就了多少“名人”,这些“名人”操纵着机构,获得了不少额外收益。某早期倒卖邮币卡的藏家曾经默默无闻,后投资股票市场,将股市的做法挪到拍卖市场后屡试不爽;入股拍卖公司掌握书画渠道资源,空手套白狼即成为国内收藏界众星捧月的大腕。借着文化产业的东风向领导要土地,大谈理想之余要用美术馆的形式展示国内顶尖艺术品。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居然要到60亩土地!盖美术馆当然用不了60亩,所以,一座由国际顶尖设计师设计的酒店伴随而生,并美其名曰用酒店来养活美术馆。一个美术馆几十个员工,每年经营成本不过千万,而一座顶级酒店的收益估计能养活不止一个美术馆吧?于是乎,要再盖一座美术馆,再来次更过瘾的。拍卖公司已俨然成为其道具,此人的布“局”精明可见一斑。
既然藏家、艺术家都需要热炒,那么拍卖公司呢?拍卖公司自然要顶住各方压力。据传,某四大拍卖公司之一的某个瓷器专场,官方数据是成交了总拍品的60%多,实际成交不到23%,真实的业绩压力可想而知。而多余的40%左右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人开玩笑说:如何看拍卖公司是否专业?要看其安排了多少个“托”。
某拍卖公司首拍,不了解行情,只找了两个衣着并不高雅的年轻人来做“托”,这俩人很敬业地拼命举牌,居然将王牌场次的百分之八十都买回,如此高调新晋买家一时引得众人关注,当然不久后这事便成为圈内茶余饭后的笑料,得找上年纪、气质好、品位高雅的精明人士做“托”,否则拍卖公司的脸面丢不起。
其实,拍卖公司的每幅作品都会有纳税记录,这在国外是公开可查询的,如果国内能将这份成交纳税证明公之于众,关注者自然能辨清拍卖成交的真假,但这势必会触动“小”圈子内的众多利益团体,所以公布的可能性不大。国际拍卖公司尚有道德约束,国内的机构呢。如果雅昌的拍卖数据库都是这样一些“局”托出来的假数据在呈现,那查询的意义在哪里。遮遮掩掩才有味道,细细品味方知“局”中奥秘。
至此,开篇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已经明了:天价拍卖之中不仅蕴含阴谋,而且一传十,十传百,成了全国皆知的“阳谋”。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