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来艺术圈颇不平静,曾梵志的作品卖出了1.8亿港元,接着万达以1.72亿人民币买了一副毕加索,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作品卖出了1.42亿美元,凭什么一幅画卖那么多钱?
鉴定之弊:鉴定标准难建立,水清则无鱼
收藏让人捉摸不透的重要一环是鉴定,怎么看真假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钱。于是乎,山头林立,五湖四海皆冒出众多英雄好汉扑向那些“土豪”们。招数独特,各有各的旁门左道,或旁敲侧击,或瞒天过海,或明拉暗抢,或抛砖引玉,虚虚实实搞得土豪们不知所措。煤老板们干脆找本《石渠宝笈》照着买,希望不被忽悠。拜师学艺者也大有人在,只是不知其师傅也是个嘴上功夫一流的马虎眼,哄得你开心而已。
天天亮相的不一定是真高人,真高人看到钱也有背信弃义的,这些事见多了也不足为奇。国内的土鳖瞧不起洋海归说不接地气,洋海归反驳说土鳖你这辈子就没见过真东西,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搞得古玩藏家们整日忧心忡忡,明知道自己买的没一个真的,又不愿承认。国内藏家哪来这么多自信,哪有这么多掉馅饼的好事儿偏偏砸你头上,而且几乎每个人都被击中。老物件价格要么上不去,要么是个天价,天价的物件真假已无需考虑,反正有人说真,有人说假,在精明人手里就是个道具而已,价格的高低不如价格背后的故事更耐人寻味。有些人就是不想让鉴定标准建立,水清则无鱼。有帮人想搞鉴定标准,还得配备一个“擦屁股”的团队。懂与不懂的都想在行业里分杯羹,不把鉴定的水搅浑怎么赚钱?
画家“投诚”:艺术本身已成为挡箭牌
活着的艺术家价格上不去,故去的才值钱,这是前几年的说法。这几年但凡挂个头衔的书画家都每平尺以万论。与历史上众多的大师相比,目前的艺术家大多才气不足而自负。
为国画家算笔账:画得快的,每天两张4平尺不成问题,每平尺五万,一天就是40万,扣除中间各种关系费用,画家最终拿到的不是个小数目,每年赚两千万的大有人在,这比做企业家省事儿多了,圈内管这叫“道”,每个画家有每个画家的“道”,这些“道”养活了多少机构,多少杂人。
书画圈“潜规则”是这样的:去画家家里拿画,价格要比市场价高两倍。但为何买画者仍络绎不绝甚至排队抢购,买的就是保真、放心。而画油画的人,一两个月画一张,卖的价格还赶不上人家画国画的半天手艺。所以油画家也要提价,特别是较容易接受的写实题材。大家都在涨价,有时拼的不是功力,而是一口气,就是不能比你便宜了!艺术家为赚钱在拼命炒高自己,用献身精神与官员富商们打成一片,少有艺术家能淡泊地谈谈艺术,“艺术”本身已成为挡箭牌。
其实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多数价格不高,老百姓可以买得起,爱得起。但是,在国内却逐渐沦为高档商品和奢侈品,只能摆在橱窗和拍卖公司展位来观看。齐白石现存的两万张画与大蒜、生姜一样沦为炒货的商品,被不懂艺术只懂赚钱的商人们摆弄。照这个发展态势,当代出不了几个在百年后被忆起的大师。
解决之道:炒作就是吹泡泡,过了一定时间,自然会爆
国内艺术市场总体上看是不正常的,在一种杀红眼的状态下,唯一的解决办法可能就是时间。
当代艺术在2007年、2008年时的不可一世,在那两年几乎没几篇文章会认为其价格会暴跌,从任何渠道透露的信息上都看不到迹象。但是,一年后的2009年,市场瞬间崩盘。2012年的拍卖整体行情暴跌也被媒体含蓄的概括为震荡调整,以修饰2011年的虚假火爆。挡是挡不住的,遮掩也是徒劳,当行情好的似乎要创造奇迹时,便意味着转折即将到来。当拍卖行、藏家、机构、媒体、艺术家都快陷入疯狂的时候,灾难也就不远了。而当这些人都沉默不语,埋头做事的时候,说不定下一拨大潮要开始涌动。历史证明,两拨大潮的间隔至少要5年以上的时间。至于行业立法,则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其实放眼国内各行各业,几乎遇到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明知立法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却迟迟未见行动。等到法规健全恐怕某些人早已全身而退,留下一片荒地。
本文开篇的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制止这种疯狂的炒作——至此也算有了个答案。不用谁去管,经济规律自然会每隔几年做一调节,筛下被炒得虚高的作品,留下真正有价值的精品。
结语
近些年各种天价艺术品的诞生,百年后再来看的话,可能留名经济史的意义大于艺术史。近几年各方炒作最大的效果是带动全民收藏普及,而普及的效果是让“艺术盲”变为“半艺术盲”,在懂与不懂之间的人最容易被忽悠。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