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策划展览如同在美术馆张罗“婚事”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3-12-1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张硕

摘要: 当我们在美术馆、艺术机构、画廊等地观看展览时,也许从未仔细思考过,一个美术展览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从最初策划、资金筹集、场地安排,再到展品调集直至最终呈现,经历过哪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这其中,名字被标...

标签:

 

 

在美术馆张罗“婚事”

 

策展人”一词的产生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

 

18世纪以后,欧美等地出现了众多专业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后来又进一步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或某个时代的艺术藏品的专业研究、保管和陈列人员,他们也负责相关领域的展览,但一般不负责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经营管理。他们产生于博物馆或美术馆,只为美术馆服务,其实就是艺术机构的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应的,是没有被固定在艺术机构、自由性相对较大的“独立策展人”。在西方,机构内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之间有着明确界限,博物馆、美术馆的绝大多数展览主要由常设策展人策划,客座策展的情况非常少。

 

我国正式出现策展人是在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年展,要走上国际化道路与世界接轨,就需要有一个国际化的策展人团队,这在当时是一个新词儿,仿佛一夜之间,中国有了策展人概念。

 

遗憾的是,因为产生的体系完全不同,中外策展人在工作形式上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美术馆体制下几乎很少有常设策展人。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公众心目中的认可度不太高和策展人与艺术机构的关系有关。当策展人和美术馆之间毫无关系,展览只是租用美术馆的场地,美术馆只是被动服务,策展人并不知道美术馆有什么藏品,也没办法帮助美术馆做好公共服务,而美术馆也不可能用机构的力量去帮策展人融资,最终的结果就是,应该和公众关系非常亲密的美术馆,在策展时难成体系,展品无法得以更好展现。王璜生建议国内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能考虑引进固定的策展人,避免长期“打游击”,美术馆可以有长久和完整的策展思路,形成自己的品牌,也可以有独立策展人时不时地来换换花样,打破常规。

 

那么,活跃在各大展览现场的策展人,他们都是什么来头?著名策展人冯博一老师曾调侃“现在国内是个人都可以做策展人”。

 

的确,策展人在国内的形成和认可过程,基本伴随国内对策展重视程度的加大,也与近年来国内艺术市场的火热程度密切相关。展览整体数量和体量的增加让很多人“跨界”成了策展人。只要组织了一场展览,都可以叫做策展人,无论是画家、批评家、画廊老板或任何人,都可以挂在展览的名下被称为策展人,甚至不需要有任何资质和从业经验,而他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挂画”。但是不管怎样,好展览必定需要有一个好策划,而好策划背后必然要有一个好的策展人,而要做一名专业策展人,其实门槛并不低。他类似于一位导演或制片人,不直接与观众接触,却又通过展览本身与观众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国美术馆研究策划部主任张晴就是中国首批策展人。他曾经把一个好的策展人比喻为导演,要有思想,要经过长期工作的历练。他甚至说,我刚做策展人时,就有一部电话和一本黄页,打电话找关系呗。运输、保险,什么都不懂,怎么拉赞助,怎么传播,怎么与记者打交道,全是自己摸索的。

 

事实上,美术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等功能,几乎都与策展人相关。

 

一名出色的策展人要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严格的美术史态度,并且能够在多元学术氛围中确立有影响力的学术主张,通过视觉艺术、展示方式以及互动手段渗透于观众的参与行为中,令其获得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就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策展人孙志新所言,收藏家、赞助人和博物馆业务主任成功的合作模式,才是策展人真正的意义所在。

 

说得通俗点儿,策划展览如同策展人办一桩观众不知根底的婚事,观众想象着会是一个幸福、感人、养眼的场面,如若大相径庭,策划者恐怕就得挨骂了。由此,策展人大概在展览中起什么作用,大家或许能了然于心了吧?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