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调动社会力量宣传推广‘成都画派’,打造城市文化艺术名片,持续推进成都美术事业健康发展。”谈及出台管理办法的初衷,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李丹阳很兴奋,她表示,管理办法的出台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其实成都很...
“绞尽脑汁啊,虽然时间紧,但是也不能草率交差啊!”K·空间画廊总经理杨俊一见到记者就连连诉苦。原来,杨俊正在为举办“成都画派”系列画展准备申报材料。为了持续推进成都美术事业发展,将成都打造成艺术之城,3月19日,成都市文化局出台了《关于扶持社会艺术机构举办2014年度“成都画派”系列画展管理办法》,一时间在成都的社会艺术机构中激起千层浪。
“调动社会力量宣传推广‘成都画派’,打造城市文化艺术名片,持续推进成都美术事业健康发展。”谈及出台管理办法的初衷,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李丹阳很兴奋,她表示,管理办法的出台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其实成都很早就开始关注社会艺术机构了。2013年5月,在成都市文化局等部门的协助下,成都蓝顶美术馆承办的“首届蓝顶艺术节”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也正是通过这次艺术节,社会艺术机构的诸多优势逐渐显现,“数量多、覆盖范围广、专业性强,同时又拥有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李丹阳说。
为什么不把如此优秀的社会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呢?李阳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成都画院举办一场为期10天的画展,观众人数一般都在2万人左右,观众群体构成也相对固定。如果在散布于全市各地的社会艺术机构中同时开展同一场画展,辐射范围和覆盖人群将可想而知。此外,每个社会艺术机构的定位不一样,受众群体也将涵盖社会各个阶层。
“借力使力,用扶持的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文化事业建设。”李丹阳道出出台管理办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管理办法中,虽然政府对每场画展都有一定的补助,但是也对画展的规模、参加人数等有了相应的硬性标准。“小部分投入却能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注入,还会起到遍地开花的效果,很划算嘛!”李丹阳说。
创办于1920年的诗婢家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在历史上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天津“杨柳青”并称中华文化老字号“四大家”。对于管理办法的出台,成都诗婢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柏优连连感叹“更公平,更透明,更自由”。“在享受扶持政策的同时必须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管理办法还引入专家委员会对社会机构申请资质进行审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办展情况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柏优表示,只有公平、公开、公正的“有偿劳动”才能激发整个行业的活力,也才最受大家的欢迎。
“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原本就不只是政府的责任。集合社会资源,共同打造地域文化形象,对文化企业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柏优说,“管理办法的出台是政府对我们的肯定,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从业18年的杨俊非常看好未来的成都艺术市场。“处于上升阶段,政府又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生意肯定好做了嘛!”他说。
管理办法所折射出的信号,并不局限在社会艺术机构行业内。“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对普通受众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在成都这样一个艺术品行业还相对处在上升阶段的城市,重要性更为突出。”这也是杨俊如此重视这次资格审查的原因。
有着业界领头人之称的柏优还参与了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这是一个逐渐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目前既定的长效机制上,还应该适当增加些对行业有专业见解、对市场有敏锐洞察力的顾问团队,以求最大程度上保证其公平、公正。”柏优说。
(责任编辑:吴秀芳)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