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1月开始,杭州针对全市风景区、公园、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公共场所内开办的各类会所等高档经营场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西湖景区内30家高档经营场所,全部关停。概括起来说,都转为茶室、展览馆、博物馆、艺术表...
“还湖于民 还园于民 还景于民”专项行动特别报道
《规划》里,不仅仅提到了30家高档经营场所的转型,还对整个西湖景区的业态结构,提出了调整、提升。西湖景区也因此成为中国所有景区里第一个制定业态规划的景区。
按照规划,以后的西湖景区总体布局将是“一环带一核心”和“五大区”的结构。
一环带:用交通线路,把西湖景区里重要的风景资源串起来,同时也是餐饮、住宿、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点。
一核心:主要包括龙井村、翁家山村、杨梅岭村、双峰村和满觉陇村,以及沿三台山路、茅家埠等区域的餐饮、住宿等。
五大区:
历史文化创意业态集聚区(主打北山街,文物古迹多、历史文化浓厚,以后会有岳湖口-北山游览服务中心)
民俗禅修业态集聚区(指灵隐寺周边的佛教文化,将有白乐桥民宿集散中心、灵隐社区服务集散点)
茶产业综合集聚区(在梅家坞一带,有梅家坞茶、梅家坞新村产业集散中心和梵村服务点)
生态文化涵养区(即九溪服务业集散区)
文化旅游休闲区(遍布南山路沿线,以后会有南山路游览服务集散中心、吴山旅游休闲集散中心、玉皇山旅游服务集散区、满觉陇民宿集散中心等)
西湖核心区
原则上不再增加餐饮
整个《规划》,由北京大学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宋峰带队编制。他认为,整个中国只有杭州这一个城市,景区是和主城区紧紧挨在一起的,就像一面湖镶嵌到了城市里一样。杭州在发展,西湖景区也要跟上。
根据调查数据,整个西湖景区有653家餐饮,数量超过业态总量的20%;其中以环湖景区最多,占了28%。比起餐饮来,文化创意产业就少一些,目前为444家,占业态总量的14.4%。同样是环湖景区,文化创意产业很少见到,一圈走下来能看到的几乎都是餐厅。
趁着这次关停高档经营场所的机会,西湖景区打算减少景区里的餐饮总数,同时培育更好的文化氛围。这并不是说整个景区内都要减少餐饮,而是让它们分布更合理。比如,现在餐饮已经很多的环湖景区要减少,而餐饮一直偏少的湖西南(九溪一带)要增加。
另外,以后想到西湖景区里新开餐饮,也要先看是不是符合《规划》里的要求,符合的话才有资格去审批。原则上,西湖核心区不再增加餐饮。
也不只是开餐饮,即使是开和文化、博物馆相关的产业,也要看跟西湖的气质是否符合。换句话说,增加西湖边的文化氛围,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符合西湖的特点。
原先的30家高档经营场所
转型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刘颖说:“高档经营场所转型没有时间表,30家成熟一家推出一家。”而在没有完成转型之前,这些高档经营场所都处在关停状态。西湖景区安排了巡查人员,每天午饭、晚饭前后,去每家店巡查,以防它们擅自营业。
只有开心茶馆是一个例外。它的“前身”是西湖会,转型成开心茶馆并重新开张后,因为风景好,价格也亲民,吸引了很多普通市民,而且去了就呆一整天。
作为试水转型的第一家,开心茶馆还要不要变?
刘颖说:“目前这样子,市民反映不错。以后是改做文化产业,还是保持现状,还得再研究。判断标准只有两个,第一是看它是不是为大众服务,第二是看市民能不能接受、欢迎、拥护。”
景区内不开高档经营场所
今后可能在地方法规中明确
为了防止高档经营场所奢靡之风死灰复燃,西湖景区已经在考虑长远的管控方式。
首先,《规划》是今后管理的有效依据。另外,西湖景区已经上报杭州市人大,要求修订《西湖景区公园管理条例》,希望从地方法规上明确规定,西湖景区里不能有高档经营场所。
西湖景区还出台了商业网点的从业规范,相当于升级版的“职业道德”,已经印发给西湖景区里的所有商家。
而从对经营者的源头管理上,昨天,宋峰多次提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实行的特许经营制度。这是一种特许经营权拥有者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允许被特许经营者有偿使用其名称、商标、专有技术、产品及运作管理经验等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业经营模式。
刘颖说,以后西湖景区可能也会尝试,但不会生搬硬套,目前还在研究。
(记者 刘云 通讯员 陈志华)
(责任编辑:吴秀芳)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