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即将于2014年5月15日至5月1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2014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将会让我们看到:中国藏家的发展潜力巨大、西方画廊难以吸引内地大藏家,探讨如何打破商业及学术界限、多视角的挖...
分析三、西方画廊难以吸引内地大藏家
来自纽约Gladstone画廊的Simone Battisti就更看重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收藏家。“为什么要到香港来谈论西方收藏家?” 对来自西方的经销商而言,对该地区市场运营知识的了解迟早会派上用场。以其亚洲客户及对中国艺术家的代理为基础,佩斯画廊带来了那些“我们知道将能吸引亚洲藏家的作品”,Arne Glimcher表示,而且这一“策略”被证明非常成功。佩斯画廊的展位里始终挤满了对张晓刚、张洹等作品青睐有加的观众。高古轩画廊香港分部在预展前一天拉开了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香港首展的帷幕,他在展会上同样很受欢迎。香港受到西方艺术商的青睐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20年前,香港的艺术市场还是都在卖中国艺术,藏家不多,且钟情传统艺术,如玉器、瓷器或者水墨作品等。
结点:
巴塞尔艺术展的管理层曾经承诺将为香港-巴塞尔带来更多的欧美藏家,这也是香港方面的一个希望,但去年开幕现场的“大人物”却非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尤伦斯和乌利·希克,以及亚洲藏家印尼华裔藏家余德耀等等莫属。显然,那些公认的欧洲老牌藏家已经有了殷实的收藏,对香港之旅的兴趣不高,吸引中国的收藏家及其财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数西方画廊目前仍然未能打动中国内地的大客户。
2004年,佳士得和苏富比这样的国际大拍卖公司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从那时起,中国内地的艺术市场和画廊有了繁荣的迹象,随后其发展之快令人咋舌。2006年中国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2012年,该数字飙升至25%。香港是通向潜力无限的中国内地这个当代国际最热的艺术市场的大门,但是内地存在多少现代西方艺术藏家尚有疑问,因为目前中国藏家购买的大多集中于中国传统艺术领域。2013中国当代艺术备受关注,但是传统艺术也齐肩显现,不曾是失去光环。
分析四、香港巴塞尔如何打破商业及学术界限
两个声音:
声音一:“博览会本身就是个做生意的场域,出席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的全球顶级画廊,他们携带着各自代理的艺术家小心翼翼地来亚洲,就像一个刚刚进入亚洲的奢侈品牌,只会带来那些亚洲人眼里最看着眼熟的艺术品,至于是否属于品牌中最精彩的部分,倒也未必”。
声音二:“艺术展在学术及商业上是结合的,在巴塞尔艺博会上,希望平衡这两点,巴塞尔艺术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由世界知名画廊的代表组成的遴选委员会。能够参加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画廊一般都在推广、培养艺术家上面有自己的作为,并且是一个长期的推广,而不只是作为一个销售艺术家作品的平台”。
结点
很多人都会将商业与非商业分的很开,事实上,这中间存在许多的灰色地带,商业与非商业的艺术品有自己独立的一面,但很多时候,他们是重叠在一起的。比如很多策展人都会在商业的画廊里及艺博会中探索、发现很好的新人艺术家。作为艺博会,可以让很多艺术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观众,这是发现好的新人艺术家的好机会。同时作为收藏,藏家的出现必定会有交易,好的作品一定有好的藏家来收藏,交易的同时涉及商业,比如在巴塞尔艺博会上,有很多艺术讲座,像与巴塞尔对话以及策展人、藏家个人讲座等以及著名的策展人李振华及日本的长谷川祐子策划的展览及节目都是学术性比较强的活动,这些都是发生在商业中,通过这个平台,策展人、画廊、收藏家、艺术家可以互相对话,碰撞出许多有意思的或商业或非商业的展览及艺术项目,两者兼顾的情况下眼界和视野都会有一大新的突破。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