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隐于市:东莞农贸市场国际艺术节”在东莞厚街茂涌中心市场举办。朱其认为,作为一个消费性的公共空间,农贸市场象征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种临时的现代性。所以他认为在东莞的农贸市场举办一场实验性的当代艺术节具...
前卫艺术的探索与“临时现代性”的社会实际是一对由来已久的矛盾
在展览构想的过程中,朱其谈到了“前卫主义”。他认为,当代艺术需要清理过去的艺术语言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它的前卫主义成果,并与对社会政治的文化思考更好地融合。而艺术语言探索的前卫性与中国“临时现代性”的社会实际,是一对由来已久的矛盾。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方案,“场域艺术”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向。
当我们强调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全球共同经验时,我们其实忽略了中国各个地区社会与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朱其解释:“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试图创造一个纯艺术系统,在语言上从形式主义到符号学,前卫主义实践是在语言系统的内部进行的。但这一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从立体主义到极简主义、概念艺术,西方的艺术的自由主义诉求体现在语言内部的革命。但中国的社会政治仍未完成现代性,消费主义又提前到来,形成一种复合总体主义。
朱其认为,这个活动强调利用公共的消费形式,为其“注入”有关总体主义的思考内容。作为一种“场域艺术”,除了在语言上使用公共空间和交互性的消费形式,还强调为这个公共框架注入的艺术内容不是一种单向灌输,也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形式植入,而是强调艺术内容要与市民社会的日常经验重叠,并且不是将市场当作一个变相的艺博会或美术馆。
阴晓丹 《屏迹》 装置
弗兰克 《dream》 行为艺术
谢松庆 《5月1日+5月1日》 空间装置+行为艺术
陈乾 《真实价值》 装置
访谈
朱其:艺术作品真正的力量要和鲜活的日常经验结合起来
让艺术品与真正的市场摊贩全部混杂在一起
信息时报:大隐隐于市,这次“隐于市”的当代艺术节除了尝试让艺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之外,所要讨论的究竟是什么学术问题?
朱其:这里其实有对艺术的重新反思。
艺术和商业的界限本来就挺模糊的,当代艺术自1960年代的波普艺术起开始探讨艺术与消费社会、这个议题后来在鲍德里亚有关商业“仿像”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有了进一步的讨论,但仍有必要放在艺术的基本定义上继续探讨。这次活动试图探讨关于艺术定义的三个关系:艺术家和商贩、作品和商品、展厅和市场的关系。艺术家需要销售作品,实际上艺术家就同时兼具了商贩的身份;既然作品被销售,作品就兼具了商品性质;艺术品在画廊、艺博会甚至美术馆展出,这些作品在展览中可以贴上“红点”销售,展厅实际上也是一个市场。
所以你看,纯粹的艺术家、展示和作品与商贩、市场和商品之间往往并无绝对的界限,但艺术仍然要被放置于“纯艺术”名义下的体系中进行商业活动。至于为什么选择进入菜市场这么一个消费空间,因为其实在中国公共空间是很少的,更普遍的公共空间就是农贸市场、超市和百货大楼这样的消费空间,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公共交流的空间,因此,这次活动希望能够模糊艺术与商业的形态,让艺术家与商贩、作品与商品、展厅与市场真正混在一起。
信息时报:如果仅仅是艺术与商业空间的结合,那么这种尝试并非罕见,广州这几年如正佳广场和时尚天河商业广场等消费空间,都做过当代艺术的展览,如“大声展”和“广州三年展外围展”。“隐于市”与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朱其:艺术进入公共空间或消费空间在过去有诸多实践,但以前基本上是商场中专门辟出一个专区来展示艺术品,或者把作品布置在走道上、墙上,作为商场的一个装饰部分,其实还是让大家观看的艺术品的概念,并没有真正将商业场域作为艺术的语言结构的一个部分。而我们首先是让艺术品与真正市场摊贩全部混杂在一起,打破艺术区的纯粹与专属,第二个也绝对不仅仅是把艺术家已经完成的作品搬到现场来展示,不是把市场当做一个艺博会这样的场所,而是要求艺术家的作品内容与市民日常经验有一定的重叠,有这种日常经验内的可理解性。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