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朱军的话筒和画笔
年过半百,在电视里喧嚣吵闹,名望与质疑成了双刃剑。我的前50年过得并不轻松。得到电视界的‘终身成就奖’之后,我却困惑了。这是荣誉还是一种暗示?人生的大彩儿已经出完?紧接着呢?我怕人夸奖我有‘才华’ ,这不是我希望得到的评价。到今日,我听到夸奖反倒会有一种虚无感。当鲜花和掌声成了常态,我还有什么能让自己激动得泪流满面?
2014年5月,对于刚刚过完50岁生日的主持人朱军来说,确实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第23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星光奖授予14岁高龄的《艺术人生》 “优秀栏目成就奖” ,这是电视栏目“终身成就奖”的另外一个称谓,获此殊荣的栏目在电视界凤毛麟角,而朱军作为这个栏目14年唯一的主持人也即将代表栏目领取这个特殊的奖项。而颁奖礼之前的半个月, 14年全勤的朱军破天荒地向央视请了半个月假,因为这半个月,朱军将饰演人生中另外一个崭新的角色——画家,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画学会主办的“杜蘅情怀” ——朱军绘画作品展于5月17日至5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40岁时,朱军出了本书, 《时刻准备着》 ,也算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如今他50岁了,生日礼物是“杜蘅情怀” ;一个多月了,他的微博“朱军99”连续发的主题永远是“#杜蘅情怀#” ,还像现场直播前似的,给展览倒计时——他没把画画当做玩票,他认真着呢。
不像其他专业的画家,在筹备展览时灰头土脸、蓬头垢面,开展前夜的朱军,亮灰色的西装、淡紫色的衬衫,与之相配的对比色在展墙上——画作中褐黄的色调和闪烁的光斑,如同浑厚的中音讲述岁月与人生的故事,而眼睛随时要捕捉摄影机方向打过来的光亮。
朱军和谢娜搭档主持
他的搭档
很多观众提到朱军,肯定会说起他的《艺术人生》 ,他连续18年主持春晚的“传奇” ,也会谈起他的搭档,那些和他一样著名的主播——倪萍、杨澜、周涛、董卿、朱迅。朱军“投其所好” ,把她们一一画下,挂在展厅里,取名“我的搭档” 。
“我都记不起来怎么开始画她们的,我只记得第一个画的是董卿,我画的是我看到的她们,她们的眼神状态是我最熟悉的;而且,挂这些主播的肖像,也是我的画展吸引普通观众的一个方式吧。 ”电视机前和画展之中“看惯了”倪萍、杨澜、周涛、董卿、朱迅这些主持人在舞台上服饰华丽、形象靓丽的观众们,突然看到朱军笔下的她们,还真会有一丝“不适应” ——他笔下的搭档过滤了星光,留下了真实,在这真实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们单纯的美和善,好像还透着那么一点幽默,让人更感亲切。“一幅幅画,都包含着对生命的珍惜与爱意,即使在造型和笔墨技巧不那么讲究的系列组画‘我的搭档’中,也可体察他深藏在内心的这股真情。 ”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说。
他的孤独
朱军50岁,从宽阔的舞台转向丹青创作的寂静空间;他的跨界拓展,既为生活中奋发的大时代精神所动情,也为生命中细致的真实存在而动心。不管是作画还是主持,他都想“用艺术点亮生命,以情感温暖人心” 。
“年过半百,在电视里喧嚣吵闹,名望与质疑成了双刃剑。我的前50年过得并不轻松。得到电视界的‘终身成就奖’之后,我却困惑了。这是荣誉还是一种暗示?人生的大彩儿已经出完?紧接着呢?我怕人夸奖我有‘才华’ ,这不是我希望得到的评价。到今日,我听到夸奖反倒会有一种虚无感。当鲜花和掌声成了常态,我还有什么能让自己激动得泪流满面? ”
现实生活的规则将所有的行为归类划分,我们在自己的轨迹中航行,见到了大同小异的风景,喜怒哀乐仿佛都有了程式。在综艺圈里浸润已久的所谓“腕儿”们,总是说他们很羡慕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一花一草都能表达出性情,一颦一笑都那么的发自内心而无所顾忌。 “我们的禁忌太多,我们的压力太大,看似舒适却身心疲惫,看似高朋满座却内心孤寂,看似繁花似锦却老无所依。孤独首先是找不到自己,不敢独行,不愿独处,是太现实,是不信在可见的世界之外,还有一种未启的精神。 ”朱军也在知天命的年纪开始反省鲜花、掌声、名利与孤独。
“主持人这个行当,给我带来了荣誉,我非常感谢电视这个平台,但狂妄一点地说,当我看不到我所走的道路上前面还有人时,会感觉孤独,会恐惧。其实人的事业,最开心的是你还有不断追赶的目标,况且,我现在的质素和状态,与观看电视的主要群体,是有偏差的,所以选择画画,可以让我重新活一回。 ”他说。
他不认为画画是自己的跨界,是中年危机之后的“转换跑道” ,“我只是把中年人的责任留给了荧屏和真实的生活,在丹青里做一回少年,肆意地挥洒,按照天马行空的精神画出一个我不曾经历的世界。 ”
女明星总是在各种炫目的杂志上絮叨“孩子改变我太多” ,而男主持人朱军也在“心灵鸡汤”的环节里“絮叨” ,美术是“一种未启的精神” :“绘画使人安静和笃定,浮躁的笔下不会画出灵性。由于绘画,我更多的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那些通常在我视线之外的人、故事、心灵。人生有很多细碎的感受无法用语言和情绪表达,需要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和默契。 ”
2008年,朱军进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艺术硕士,拜画家范曾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朱军说,当时自己的绘画还比较稚嫩,之所以可以拜在名师之下,也许范曾先生看中的并不是“画技” ,而是那种鲜有的“灵”和肯下苦工的“笨” 。“拜师之前,我和范曾先生已经认识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机缘,可能就是赶寸了,就拜了师。他也没有特别具体地告诉我该怎么画,而是告诉我‘场’和‘关键点’在哪儿。 ”范曾有一次指点朱军,不要满足于做一个明星,而要做学问,这激励他读了40多本理论专业书,写出《朱军荧屏悟语》这本颇为严肃的主持行业理论书籍。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