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广州正式向社会公布首批广州“藏宝地图”,以60年考古发现为依据,涵盖越秀、荔湾、海珠三区全部和天河、白云两区各一部分,划定的16个埋藏片区,涉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4、和平新村
—流花
—越秀公园
地理位置
东至小北路,东南至明城墙北界—朱紫街—医国街,南至东风西路(不包括流花湖水域),西、北至环市西路—环市中路
考古发现:1954年,广州市文管会在越秀山镇海楼后发现唐天佑三年(公元906 年)清海军节度使掌书记王涣墓,自那以后至2010年,陆续有40余座古墓被发掘出来,其中以汉代墓居多。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发掘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考古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彩绘石室墓,也是中国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考古所评估:这一区域的地下文物遗存以墓葬为主。古墓葬的分布以流花路以北地带分布密集。
5、桂花岗—狮带岗—横枝岗
地理位置
东至云泉路—永福路,南至广九铁路线,西至解放北路—机场路,北至北环高速公路
考古发现:该区在1954年至2011年近60年间,先后发掘出古墓240余座,以汉唐古墓居多。墓葬年代最远的是西汉,近至清朝。2001年,在下塘西路市政扩路工地发掘古墓葬13座;在恒福路银行疗养院工地分发掘古墓葬33座,属历次发掘数量之最。
6、小北—建设新村—淘金—太和岗—区庄—麻鹰岗
地理位置
东至内环路,南至东风东路,西至小北路—越秀北路,北至广九铁路线
考古发现:该区在1953年至2011年期间,先后在小北-建设新村地段、淘金坑-华侨新村地段、黄花岗-太和岗-麻鹰岗地段、先烈南路大宝岗-大眼岗地段共发掘出古墓葬近1400座。墓葬年代最早为西汉时期,晚至明清时期。其中,2003年,在先烈南路执信中学校区发掘汉至明清墓葬490座,是该区发掘规模最大的一次。
7、沙河顶—水荫路
地理位置
东至广州大道—沙河涌西岸,南至东风东路,西至内环路,北至北环高速公路
考古发现:该区在1955年至2011年间近60年间共发掘出29座古墓葬,以汉唐时期墓葬居多。其中,年代较远的有1955年1月,广州市文管会在广州市十九路军坟场后发掘的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年代较近的墓葬有1955年6月,广州市文管会在先烈路永福村清理的明正德二年(1507)王氏墓以及1958年7月,在广州东北郊沙河镇以北的双燕岗发现的一座元代墓葬。
考古所评估:这一区域的古墓葬以两汉、六朝和唐代居多。
8、红花岗—竹丝岗—
梅花村地下文物埋藏区
地理位置
东至杨箕涌边,南至中山一、二、三路,西至东濠涌东岸,北至东风东路
考古发现:该区最早的一次发掘乃是1954年,在东山羊山横路幼儿园工地发现1座东汉夫妻合葬墓。在此后近60年共发掘到古墓葬290余座。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挖掘是在2003~2005年,在农林东路24 号大院工地发掘汉六朝唐代墓葬90 座,其中一座南越时期的“人”字顶木椁墓,为全国目前所知第三例“人”字顶木椁墓。
考古所评估:农林上路、梅花村一带的古墓葬特别是西汉时期的墓葬规模普遍较大,随葬器物丰富。
9、东川路—龟岗—达道路
地理位置
东至共和路—杨箕涌,南至海月东后街—新河浦四横路—达道西路—达道路—寺右新马路,西对东濠涌东岸,北至中山三路—中山一路
考古发现:1995年,该区在东山寺贝通津工地发掘的东汉、南朝墓8座。较近的有1964年,在东山铁路工人文化宫姚家岗发掘的明代太监韦眷墓。
考古所评估:这一区域西部可能埋藏有明清时期建筑遗存。
10、宝岗—前进路
地理位置
东至东晓路,南至海珠涌,西至海珠涌—洪德路,北至南华西路—南华中路—南华东路—富基路—仲恺路
考古发现:该区共发掘出53座古墓葬,其中以两汉墓葬居多。最早的一次发掘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则是1955年,在海珠区前进路大元岗发掘出24座两汉墓葬。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