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到国外办画廊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选择, 是一次冒险,但也是在欧洲推广中国艺术,要争取在学术商业中找平衡,提倡中国画廊走出去也许至关重要。
学术商业找平衡
北京画廊的成立,一方面是为了搭建置换沟通的平台,在更好输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同时输入西方当代艺术,另一方则是出于商业的考量,正因如此,不同于柏林空间选址在艺术聚集区,北京空间选择落户在繁华的商业中心。
“比起798那种艺术聚集地,这里更便于我接待重要的藏家。”朱高文在北京中画廊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北京办第二家画廊是出于画廊生存的考虑。事实上,尽管经过3年的累积,柏林中画廊已经初步走上“轨道”,但仍很难实现收支平衡,而北京空间可以在资源和资金上对柏林空间进行“补给”。
对每一家画廊,朱高文都有自己的定位,柏林空间主要是来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家。据他介绍,柏林中画廊成立时就建设了资料库,收集艺术家的画册和视频向德国艺术爱好者推广,后来又觉得这些远远不够,便与欧洲出版商合作了“当代艺术在中国1990—2012”的项目,梳理中国当代艺术22年来的问题和变化,而这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柏林的画廊主要用来做学术和文化上的推广,北京的画廊主要用来做销售、商业运营,今年底在马德里成立的画廊则会尝试一些实验性的艺术,未来还有可能在北京的798等艺术聚集区开设一家专门用以展示的空间。”在他看来,经营画廊,每家的规模并不需要做大,但每家画廊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存点,把点找对了,继而做精就可以了。
“我常常在思考,画廊怎样能够拿出好的东西和别人抗衡?我的画廊经营不同点在于我想创新和突破,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管成功与失败,但至少要敢于尝试。近些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但大家似乎有些被市场‘冲昏了头’,都向着市场看。然而画廊并不是一个短期营利机构,画廊是传播艺术的载体,一家画廊需要5至10年才能够稳定下来。所以,你的心态、态度是最重要的,然后是执行,看你能否坚持做下去。”
“为什么要在西班牙马德里开第三家新空间呢?因为中画廊在柏林和北京这3年的积累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越做越上瘾;而马德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城市,这些年我也在这里积累下很多人脉资源。很多人说中画廊的步子走得挺快,其实我自己觉得很慢,每一步都在很踏实地走。”朱高文说。
中国画廊走出去,时机已到?
尽管国际化是国内艺术圈所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画廊等艺术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现在并不是中国画廊实体走出去的好时机。“从去年韩系画廊集体退出中国就可以想见,韩系画廊在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中国画廊如果走出去也可能会有同样的遭遇。国际化是必然的,但更适合眼下的交流方式应该是好好利用国际知名的双年展、博览会等成熟的艺术平台。”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然而,朱高文并不这么认为,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他都全力提倡、呼吁中国画廊走出国门,在他看来,推广中国文化艺术在国外的发展,这题“太大了”,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现在国内很多文化走出去的项目是站在国家层面上的,而西方很注重个体形态的东西,画廊就是个体艺术形态的代表。近几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在国际上的受关注度、影响力都在提高,这不正是中国画廊走出国门的好时机吗?诚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廊在国外很难得到认同,但是在国际化的趋势下,中国艺术家必须要加强在国外的推广才能够形成国际化语言,仅仅靠参加一些国际艺术展会、博览会来交流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做出的努力越多,别人才能越认可我们。”
“我们和国外的美术馆、画廊也合作做过几个项目,但光靠我们一家的力量特别渺小,推不出什么‘大动作’,至少十几家才能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所以我一直提倡中国的画廊要走到国外,去国外进行开拓的中国画廊越多就意味着推广的力度越大。”朱高文笑言,别人都是先想好了再做,但他是先做了再想,因为在他看来,“从事艺术行业,不需要太理性”。
(责任编辑:杨凤娇)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