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14日,“中法艺术公园”终于揭开帷幕,计划于11月开园。项目的发起人和艺术总监表示他一直想做一个“AA 制乌托邦”。这次项目从创作方式到展览构成,都给人全新的启迪。
原标题 :中法艺术公园:一个AA制的艺术乌托邦
弗朗索瓦·维勒的《漂浮的石头》。最终安放在园区什么位置,还要参照公众意见来决定。
这就是“埃菲尔铁”。
马克·纪翰东正在尝试给他的雕塑群《舞蹈》喷涂不同的颜色。看到中国记者之后,他拿出了黄色来尝试喷涂。
从左至右分别是中法艺术公园项目负责人阿兰·阿维拉,艺术家马克·纪翰东、文森·欧东和樊哲。(采写/摄影 记者 冯钰)
7月14日,“中法艺术公园”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筹备工作,终于揭开帷幕。
适逢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由中法建交50周年庆典委员会、法国文化中心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中法艺术公园项目,将落户广东顺德东逸湾。这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中法艺术公园计划于11月开园,以从巴黎运至顺德的200余吨埃菲尔铁桥拆卸后的钢铁为主要材料,邀请50位优秀的中法艺术家共同创作,并在广东与巴黎展览并进行学术讨论。
如果仅仅是这样介绍,人们很容易将之理解为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高大上”雕塑园。实际上,这里更将是一场当代与经典、艺术与公众的长期对话。它将用雕塑、植物、场地设施将公共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巧妙融合,作为南中国地区最大的国际公共艺术交流平台,把国际公共艺术引入中国,让人们切身体会到艺术给人的愉悦与启迪。
中法艺术公园项目的发起人和艺术总监樊哲告诉我们,他一直想做一个“AA 制乌托邦”,在一种共同努力、共同分享的理想状态下,每个人拿出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一个看似奇迹的美好愿景。中法艺术公园或许就是这样一个AA制的艺术乌托邦。
缘起:从桥到“桥”
提到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人人都知道埃菲尔铁塔,却不一定知道由埃菲尔设计的另一件作品——埃菲尔铁桥。1862年,埃菲尔铁桥在法国南部小城bayonne 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该地著名景点。
这座工业革命时期最早的铁桥之一,有着鲜明的埃菲尔建筑特点,同样是钢铁建筑的代表,见证了工业文明对于世界的改变。
150年后的今天,“寿终正寝”的埃菲尔铁桥被废弃拆卸,大部分铁制桥架将送往高炉回收,樊哲得知这一信息之后很感兴趣,带领团队“挽救”了200吨铁架,并得到顺德东逸湾集团的鼎力支持,将这些铁架运回到广东顺德来。
于是中法艺术公园就在这座拆毁的铁桥上开始。50位当代著名中法艺术家参与了这个项目,其中包括著名的中国艺术家隋建国、展望、王度、林一林、徐坦等,还包括法国艺术家 Marc GERENTON、Phillipe BERRY、Guillaume COUFFIGNAL、Quentin GAREL、Bruno DURIEUX、Fran?ois WEIL等。艺术家在开放的空间里创作,采用跨界方式,用雕塑、影像、装置、油画、水墨等多种手法,把中西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联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从拆毁的埃菲尔铁桥架起中法艺术家友谊之桥”。
但对于广东艺术界来说,意义不仅于此。
这次项目从创作方式到展览构成,都给人全新的启迪。
首先是埃菲尔铁桥这一工业革命的某种象征物的拆毁与顺德作为当今全球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之一的身份对接,让人不由得思考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对西方模板的引用与本土创造的关系。
其次,如何对待工业遗存的问题值得思考。同时,艺术家们驻地创作的工作方式,让艺术家能与该地区产生更深刻的关系。
另外,项目本身是非固化、延续性的,不仅公园里的雕塑是艺术品,连一块路牌、一片植物、一席座椅可能也是艺术品。其中有件作品,就是艺术家梁硕用铁桥遗存创作的一座连接园内岛屿的“桥”。它们是功能性的,也是审美性的,在它们面前不会“看不懂”,不会觉得“没有用”。让艺术对接观者生活的喜悦,这同样也是一座桥。
定位:产生喜悦与思考之园
从年初开始,艺术家们分批陆续来到顺德园区内驻地创作。7月16日,得知两位法国艺术家马克·纪翰东与文森·欧东正在驻地,记者专程前往顺德东逸湾“探班”。
项目的总策展人阿兰·阿维拉也在现场,他在法国艺术界工作了40多年,是法国当代艺术界的资深策展人,创办有《area》杂志。在谈话中,他始终风趣幽默、充满热情。他说:“别的公园是买来现成的雕塑放在园区里,我们可不是这样。在互联网的时代,重复性的视觉已经太多了。我们请艺术家亲自来这里,住一段时间,和这个地方发生关系,甚至与这里创造一种关系。这样做出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
马克·纪翰东已经在顺德生活了近半个月,我们到园时,他正在他的雕塑群《舞蹈》之间紧张地工作着。在这个项目里,那些来自埃菲尔铁桥的铁架材料被他们简称为“埃菲尔铁”,马克用“埃菲尔铁”铸造了许多手和脚,与顺德本地高楼建筑拆除时找到的钢筋结合起来,做了一批抽象表现的舞者。
更加年轻的文森·欧东的作品极有想象力。他在顺德本地的一个白铁铺中,请匠人手工打制了一些风扇叶片,然后使用锚链将这些风扇与园区里的小岛连接起来。“观众会产生一种视觉错觉,好像是风扇在江风中转动产生的拉力把小岛从水中拉了起来一样,非常幽默。你可以把作品理解成讨论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拉动,但你首先会感觉到的是喜悦、有趣。”樊哲解释说。
“有趣”是这个项目中樊哲与阿兰·阿维拉的共识。“我们不认为当代艺术必须高高在上,让人看不懂。”在这个项目里,最先完成的作品《漂浮的石头》,是出自法国自然主义艺术家弗朗索瓦·维勒之手。巨大的石头,在精密测算其重心之后,可以在一个小小的支点上悬浮,施加一个小的推力,它就会安静地旋转起来,像宇宙中孤独存在的一颗星尘,像悖论。沉重而轻盈,厚重而优雅。
这件雕塑不是“禁止触摸闲人免近”的。“公园里这样的石头有五块,每个人都可以来推一推它,如果小孩子顽皮想爬上去拍照,我们也不会制止。人们可能不一定了解艺术家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参与了,就会印象深刻,会觉得很好玩,会记住它,并且在某个未来的时刻,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樊哲说。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有一些哲学公园,供人们散步和思考。阿兰·阿维拉说,他希望中法艺术公园也成为这样一个公园,人们来到这里嬉戏、散步,感到喜悦,也产生思考。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在生活之中”
不仅《漂浮的石头》可以与观众互动,这个项目的每一个部分其实都在最大程度地与区域互动。甚至连某一件作品具体应该安置在园内的什么角落,都将在公共平台上征求观众的意见。
阿兰告诉我们:“当代艺术的关注群体在慢慢扩大,在中国,这种趋势比在欧洲还要明显和开放。中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三十年中,一直在寻找自己表达的权力,艺术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表达工具,因而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仅希望欣赏艺术,也希望参与艺术,体验艺术,这也是公共艺术需要更多地建立起与公众之间互动联系的原因。
在中法艺术公园项目中,这样的作品占了绝大部分。11月的开园仪式上,中国艺术家隋建国会做一个敲击“埃菲尔铁”的行为表演,但他不是像许多行为艺术一样自己独立表演,而是会邀请许多志愿者来一起敲击,以“讨论手工生产在工业生产前的脆弱无力”,或观察这“一旦拆除就不复存在的物与记忆”。
园区的路牌,由广东版画家刘庆元创作,那可不是司空见惯的路牌,刘庆元的个人艺术符号与风格将会在其中体现。
在园区小湖的周围,将有十亩地成为徐坦延续性项目《艺术种植计划》的场地。艺术家徐坦近年来持续关注工业化与城市生活之中,人对于土地、对于种植的本能需求。
这次项目中,他将会持续跟踪这十亩地三年时间,在生态研究的同时,也邀请周围居民来种植他们希望的作物,将收获回馈居民,也与附近的中小学互动采摘蔬果。
在广东,即使是居住在“石屎森林”里,人们也还是无法弃绝对种植的需求,在阳台上、花盆里种下植物,站在中法艺术公园四望,周围的小区阳台上也毫无例外地郁郁葱葱,有花草,也有蔬菜。不难想象,等“种植计划”实施,这里将是怎样动人的和睦景象。
就连将要在园区中落成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友谊商店”,也是这样一件互动性的艺术项目。樊哲介绍说,在“友谊商店”这个充满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格的名字里,每一件出售的艺术衍生品都与“友谊”有关,论斤论尺出售。例如广美学生创作的《两肋插刀》,充满奇思妙想。当观众来到这里,呼喝着“买两斤异性闺蜜”、“来四平尺老朋友”,想必会在噱笑之后,也产生一些触动与思考。
但不要认为“通过某件作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希望看到的结果,相反,他们更期待多元无序的思维参与。在这个“AA制的乌托邦”里,观众不是被灌输、被启蒙者,而是贡献出自己主动思考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吴秀芳)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