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有十余件清代官窑瓷器。这些瓷器原先收藏于北平文物陈列所,后来几经辗转,由南京博物院调拨给淮安市博物馆。这批官窑瓷器主要由康熙、雍正、乾隆朝生产,这正是清朝官窑陶瓷生产的顶峰时期,...
清康熙素三彩瓷碗
此碗口径12.5厘米,底径5.5厘米,高5.5厘米。碗内外大量施绿釉,其中间以黄、茄、白釉,各釉色发色明晰,又衔接自然,水乳交融。圈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
此碗为康熙朝素三彩中难得的一件精品。康熙朝生产的素三彩有两个著名的品种: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据《陶雅》云:“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渐次浸晕而成,如同班驳的虎皮,因此称为“虎皮三彩”,传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窑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润,色斑衔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斗彩暗八仙瓷盘
此盘口径20厘米,底径10.5厘米,高5.3厘米。盘外壁满绘缠枝花纹,盘底为“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六字方章款。盘中心绘一顺时针法轮,圈内对着法轮两两相对分别绘四对寿桃和菊花。内壁绘道教中八仙手中所持的八种法器,依次是汉钟离的扇、吕洞宾的剑、张果老的鱼鼓、曹国舅的玉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箫、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俗称“暗八仙”。盘外壁则满绘缠枝花卉纹四对,圈足外围一圈绘吉祥如意纹。整个图案体现了福乐长寿、花开万年、循环往复、绵延不绝的寓意。釉下青花勾勒线条流畅,釉上五彩设色淡雅清爽,釉色透明莹润。
清嘉庆粉彩花卉瓷碗
此碗口径10.8厘米,底径4.5厘米,高6厘米。胎骨洁白,釉水白中显青,给人以晶莹玉润之感。圈足较高,内施白釉,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方款。以粉彩绘过墙折枝花卉图。外壁疏密有致地满绘三棵竹子和一株癞葡萄(别名金铃子),癞葡萄沿竹干攀援而上,在碗腹部蔓延开来,其中部分越过碗口(俗称“过墙”)。所绘青青翠竹,亭亭玉立。碗内外分别绘一彩蝶。画面发色鲜艳,叶、花、蝶用不同颜色在玻璃白上晕染,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极具艺术美感。
粉彩是清初创制的釉上彩新品种,康熙时比较粗糙,至雍正时达到极高的水准,乾隆时色底品种更多,花纹趋繁缛,到嘉庆前期,保留了乾隆瓷遗风,生产的粉彩还有一些精品。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一对)
瓶口径1.6厘米,底径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绿色暗刻纹为背景,浅浮雕三条龙和云、水,分别施以黄、蓝、紫色,清新淡雅。表现手法以堆塑为主,辅以阴线刻划。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划多样纹饰,工艺严谨,技法多样,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
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瓷其实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数。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