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青铜礼器神秘兽面纹显示商代王权威严?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3-27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钟葵

摘要: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经常出现一种被人们称之为“饕餮纹”或“兽面纹”的奇特怪兽图案。这种纹饰究竟应该称为“兽面纹”还是“饕餮纹”?它的起源在哪里?是由什么纹样演变而来?有何寓意和功能?

原标题:神秘兽面纹显示商代王权威严?

 


西周晩期“兽面纹”甗

 

西周晩期“兽面纹”甗 

 


 

商晚期子蝠方彝

商晚期子蝠方彝 


 

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的怪兽图案,似虎又似鹰,像牛又像马。应该称之为“饕餮纹”还是称之为“兽面纹”?它是由什么纹饰演变而成?有何寓意?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争论。

 

饕餮纹威严神秘

传说是种食人怪兽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经常出现一种被人们称之为“饕餮纹”或“兽面纹”的奇特怪兽图案。图案以动物的面部为中心,神态生动,形状复杂多变,或似虎、鹰,或像牛、羊,尽管有点抽象,但给人威严神秘之感。其基本构图是以鼻梁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着角、目、眉、耳等,其中凸起的双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这种纹饰究竟应该称为“兽面纹”还是“饕餮纹”?它的起源在哪里?是由什么纹样演变而来?有何寓意和功能?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食人怪兽。《山海经·北次二经》称:“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据晋代郭璞注解,此处的“狍鸮”,即《左传》中所记载的饕餮。《左传》中说,缙云氏有“不才子”,终日贪吃贪喝,受贿舞弊,穷奢极欲,天下百姓把他比作“三凶”(浑敦、穷奇、梼杌),谓之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也有类似的记载:“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后来还有传说称饕餮就是蚩尤,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饕餮有首无身

与青铜器纹饰不符


首先把商周青铜器上的怪兽纹称为“饕餮”的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先览识》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到了宋代,一些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的怪兽纹饰称为“饕餮纹”。宋邵博《闻见后录》称:“绍圣初,先人官长安府,于西城汉高祖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余,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三代宝器。”可见这种纹饰不仅青铜器上有,也出现在玉器上。“饕餮纹”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近现代。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能把这种纹饰称为“饕餮纹”,只能称之为“兽面纹”。理由是,《吕氏春秋》所说的“饕餮”是“有首无身”,后来还有人认为“饕餮纹”的具体特征是“其形状有眉、有目、有鼻、有上颚而无下唇”,但商周青铜器上的此类纹饰有多种形象,有的有首有身,有的有首无身,有的有口,有的无口,显然与《吕氏春秋》等所说的“饕餮”不符,与《山海经》所说的“狍鸮”也不符,与《左传》所说的“饕餮”更加风马牛不相及。根据其特征,应该把这种纹饰称为“兽面纹”。


青铜器的兽面纹最早出现于夏代遗址


对于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纹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纹饰。“兽面纹”的主体是凸起的双目,史前彩陶上已出现成对眼目纹,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器物上都出现了“兽面纹”,尤其是良渚文化器物,其“兽面纹”与商周青铜器上的怪兽纹极为相似,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十分明显。


良渚文化器物上的“兽面纹”,其全称是“神人兽面纹”,纹饰特征是一个戴羽冠的“神人”骑在猛兽上。这种纹饰既出现在良渚文化玉器上,也出现在骨器上,多为浅浮雕,其线纹之精细繁密,令人惊叹。如果剔除纹饰中的“神人”部分,余下的便是一幅完整的兽面图,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基本相同。但为何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只取其兽面部分,而剔除了“神人”部分?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最早出现在夏代。位于洛阳盆地东部偃师市境内的二里头遗址,被考古学家确定为夏代都城遗址,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这些铜牌饰表面由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绿松石组合成“兽面纹”,纹饰以鼻梁为中线,双目圆凸,两角上卷,整个纹饰除双眼比较写实外,其他部分都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有点像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简化“神人兽面纹”,但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兽面纹”相比,显得简单很多,表明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商人尚“鬼神”

兽面纹是沟通媒介?


古代器物上的纹饰,必有寓意。对于商周青铜器上的怪兽图案,由于命名的不同,对其寓意和功能的看法也产生了分歧。将其命名为“饕餮纹”的一派认为,这种纹饰有戒贪之意。传说中的饕餮,不管是人还是怪兽,都有贪婪的特征。从文字上理解,饕者,贪也;餮的意思也是贪。《左传》注则把两者的含义细化,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这样一来,饕餮就成了贪财贪食的象征。这种观点,始于《吕氏春秋》,宋代一些金石学家也持同样观点。直到近现代,仍有不少学者坚信不疑。如近代陈大年在《古玉石器琉璃器出土说明书》中说:“盖自下唇以下,至于全身,俱故意削之以示儆也……饕餮为戒贪之确证。”


另一派则认为,把商周青铜器上的怪兽纹指认为吃人的饕餮纯属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这一派对“兽面纹”的文化内涵,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显示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张光直虽然同样认为“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但他认为这些动物纹饰不是为了威吓,而是为了与神沟通。因商人“尚鬼”,十分崇敬“鬼神”,凡事必先占卜,询问鬼神的旨意。他们把“兽面纹”铸在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上,是把它作为媒介,用神灵寻求保佑和庇护。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表现,至周代则演变成“敬天法祖”,成为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的象征。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兽面纹”的主要特征是双目凸出,它应当源于远古时代的眼睛崇拜,史前彩陶和玉器上的眼目纹,和“兽面纹”的简化形式是一脉相承,均为眼睛崇拜的表现。


近年来,还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饕餮纹”不仅仅是一种“兽面纹”,饕餮当为天神或太阳神之属。此类纹饰对眼睛的强调,正是对太阳神特征的描述。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