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艺术金融化的问题充斥坊间,各种艺术论坛、经济报刊也对艺术品倾注了极大热情,艺术金融化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伴随着文交所证券化模式的如日中天和后来的黯然收场,似乎艺术品金融化这个话题也逐渐...
近年来艺术金融化的问题充斥坊间,各种艺术论坛、经济报刊也对艺术品倾注了极大热情,艺术金融化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伴随着文交所证券化模式的如日中天和后来的黯然收场,似乎艺术品金融化这个话题也逐渐冷却下来。
艺术金融的发展一开始就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密切相关,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早在2003年快速增长,2006年开始成交增长率有所下降,2007年中国以强劲的姿态震惊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拍卖市场,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普遍一路走低,中国也不例外,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首次的负增长。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再度在国际上风生水起,再度引发各界关注,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达到573亿元,国际上各大著名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都纷纷看好中国艺术品市场。2010年全年成交额达到856亿元,这一纪录为历年之最。2012年艺术品拍卖市场自2008年以来上行势头受挫,整个大势面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幅度的首次下调,全年成交额回落到575亿元。
谈及对2013年中国艺术市场的预期,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恭[微博]称今年市场继续进入平稳调整期,从上述数据可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再想恢复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那种狂飙激进的热度可能性不大。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海潮退后,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关于中国艺术品金融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王德恭称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深层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艺术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市场主体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监管制度、艺术品的保证价值、价格评估、信用担保等标准缺乏,整个市场体系不完善,以及暗箱操作,黑幕重重,支撑体系滞后,呈现出结构性的多层次市场失衡现象。所谓艺术金融产品而言,艺术基金、艺术信托的问题层出不穷,目前国内艺术基金短期操作模式已经剥离了艺术品投资的基本规律。此外,拍卖市场上以投资收益为目的所导致的杠杆性价格也不可持续。总而言之,短视的投资,投资的盲目,信息披露的缺陷,缺乏评估体系,再加上投资主体市场经验的匮乏,从总体上制约着艺术基金、艺术信托等金融工具的产品有效应用和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只是艺术金融产业内在矛盾的冰山一角,王德恭认为如何有效化解艺术金融整个产业形态的结构性失衡,才是中国艺术品金融产业及其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专家介绍
王德恭
1949年12月生。包商银行首席文化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院长。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