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展:实验艺术首次以独立展区形式亮相
摘要:
8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区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共展出47件提名作品和5件评委作品,展区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既是实验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一次破冰之展。
原标题:实验艺术,破冰之展
走过了65个春秋的全国美展,首次将实验艺术以独立展区的形式亮相,以呈现中国近10年来的实验艺术生态。8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区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共展出47件提名作品和5件评委作品,展区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既是实验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一次破冰之展。
多元并举 注重包容性
实验艺术在中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它注重思想精神的表达,探索新媒介形式和新视觉经验,并寻求传统艺术语言在现代语境中的有效应用,发掘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价值,从而开辟中国式的当代艺术新领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表示,此次中国美协决定增加实验艺术展区,符合中国美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全国美展历史上的第一次。“这个展览是健康的、有意义的展览,希望实验艺术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吸引更多普通观众了解、理解和关心实验艺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实验艺术纳入全国美展,首先有助于美术事业更好地多元并举、多样发展,使得各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生长的土壤和蓬勃发展的园地。其次有益于实验艺术的发展,即可通过这个大平台,使之更好地进入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语境中。再次,展览是公共艺术传播平台和公共文化交流的空间,实验艺术展区对于人们理解实验艺术,特别是理解其创新性、实验性、探索性,对于社会提升审美鉴赏力、审美感受力,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全国美展是主流美术的展览,把实验艺术纳入进来,一是体现了国家美术开放的姿态、包容的心态。二是美术界往往把体制内的艺术家和职业艺术家分列,而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多为自由职业艺术家。这次展览就把这种界限无形中消融了,也呈现了中国美术的整体面貌。因此,第一次把实验艺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当代艺术纳入全国美展的范围,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说。
十年回顾 兼顾接受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最迅速的就是实验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实验艺委会主任谭平说,“这个展览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什么是实验艺术。实验艺术就某些方面而言体现的是思维方式,不仅是艺术家,普通人也应该进行这样的思考,即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实验精神以不断地发现和创造。”谭平介绍,此次展览将近10年来实验艺术的创作成果以回顾展的方式加以展示,对材料、条件及状况不适宜展出的作品,辅以文献展的方式,全面地展现中国当代艺术中实验艺术的成就。实验艺术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参与了展览策划,包括提名、评选,广泛吸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并指定专门小组进行展示、档案、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力求既充分展示其中有特色、创新性较明显的作品,又顾及国情和观众的接受度,使得全国美展实验艺术的第一次展览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为何没有沿用全国美展惯常的征集评选方式?谭平解释:“如果是征集,肯定年轻人的作品居多,而很多优秀的实验艺术家则不太愿意参加。因为实验艺术特征之一就是对体制的批判。虽然现在这个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但如果不主动组织邀请,这个展览的质量、影响力,都远远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尽管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但在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下,展览基本呈现了今天中国实验艺术发展的整体面貌。”
200多件提名作品最终入选47件,布展现场施工工人超过100名……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美协实验艺委会秘书长彦风用一串数据解读了整个展览的筹展过程。“我们要确保10年来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出现。有些作品最终没有展出,不是因为作品不好,而是受制于场地、作品尺寸、材料等原因。布展中最大的难点是,实验艺术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不是摆上就行,还要有整体面貌的呈现。作品之间也有配比的关系,尤其是实验艺术,看上去整体上是一件作品,但组成部分之间是互为关系的。很多作品需要到现场组装调试,更需要与艺术家的配合。”
导览解读 沟通最重要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布满了今日美术馆的三个场馆。走进一号馆入口,迎面而来的是尹秀珍用旧衣服、不锈钢架等综合材料做成的装置《高速公路》,作者铺设的这段携带着若干人体温的绵软的路,似乎在提醒着观众,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高速为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让我们付出沉痛的代价,不妨坐下来歇歇脚,有时慢是另一种快。
再往里走,是徐冰的长卷装置《芥子园山水卷》。从《芥子园画传》到《芥子园山水卷》,就像把录像倒着播放一样。清代的沈心友把名家的典型范式提炼出来归纳到一本书里,而作者则是从书里把这些典型范式找出后又放回山水画中,类似数学里的倒推法。“我的兴趣点在于看看‘倒推’的结果是怎样的,这种试验可帮助我深化对中国艺术符号化特征的理解。”徐冰介绍,“拼贴时,从《芥子园画传》摘出来的所有图像都保持原书上的尺寸。这样做是有意遵照一种限定,更能突显《芥子园画传》作为字典和工具书的意义,同时也更加远离了具体绘画的表面的自由形式。”
邱志杰的作品是《殖民史植物考》。散布在展厅里的38个竹篾编制而成的“脚”造型的竹箩筐,如同能在地面行走,每个筐里盛放着一种蔬菜或水果:从西周就传入中国的甘蔗,2000年前传入的葡萄和胡萝卜,几百年前的辣椒和土豆、花生和玉米,及仅仅进入中国土地100年的草莓……所有这些植物都是外来物种,其中大量的传播都和文化交流与殖民史有关。“这次展览最大的使命是沟通,是消弭成见和误解。我特别希望拿出来的东西,不是某种观念性的、干巴巴的,而是亲切可感的。大家可能在美学的意见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日常都是一样的。应该回到日常生活的基点上来创作与沟通。”邱志杰说。
为了更好地达到沟通和理解的效果,展览团队在每幅作品的旁边都配有文字导览解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中国美协实验艺委会副主任吕胜中说:“人们也许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新艺术的解读方式和观看方法。所以我们配上展览导读,着力于艺术家作品和普通观众间能有沟通。实验艺委会应该成为一个桥梁。”
展览中,还特辟展区,用于展示国内各艺术院校的实验艺术教学情况。多年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吕胜中介绍:“实验艺术的教学和别的画种教学有很大区别。比如学油画的,着眼于画张什么样的油画,实验艺术专业的学生则是先确定要干什么、值不值得做,然后再确定用什么语言表现,是用油画、国画还是装置,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介等。我们不要求学生做技术能手,要驾驭技术但不被技术驾驭。就艺术表达而言,追求的不是视觉愉悦,而是做一个有用的作品,强调对社会有效的观念。”
(责编:陈珍珍)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