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域的特色沁润在张可欣的绘画中,其艺术情境似乎完全搭建在了东南亚的丛林中,阴郁不失生动。丛林是艺术的隐喻,是现实的隐欲。艺术中的丛林充满最原始的冲动与质朴的宁静;现实中的丛林充斥着最野蛮的挥霍和最感官的...
原标题:隐秘的欲望——观张可欣作品中的复杂人性
张可欣 《当曼谷遇到北京》
张可欣 孤独的老虎
张可欣 《祖国心脏》 木雕
可以说,艺术是另一种形式的日常世界。艺术是对现实的补充,因为现实太有问题了,艺术家必须找到他的独特方式。对任何一个事情的处理,首先是从观看开始的,艺术同样如此,有了另类的观看才会有另类的解读、另类的创作。艺术家张可欣的创作便是如此。他是一个隐藏在世俗深处的观察者和反映者,他的艺术就是一个委婉又赤裸裸的情欲世界,很真实,也很另类,他用自己的观察方法呈现了人间百态的隐秘关系,所以我将他本次展览中的这批绘画称为“隐秘的欲望”,这是艺术家对原始、文明、动机、感官的深层次透析。
张可欣的创作视角奇特,他像一个窥视者一样密切注视着人性的阴暗面。这种窥视的观察方法是很多艺术家少有的敏感能力。艺术和现实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者更多是出于对潜意识的梳理,后者则是对“浅意识”的关系构建,由于日常世界总是被牵制在一些表面的关系中而缺乏深层次的根基,就像一幢大楼,根基太浅显然是极不安全的。然而,我们的文明正是建构在这样的浅层次中,以至于世界被处理得越来越像一团乱麻。窥视,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我们会发现有的人有偷窥欲,偷窥欲者会把窥视视为难得的快感,这或许是我们在日常世界中某些信息和感官被压抑得太深重才出现这种反常。但显然这种情结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艺术中的窥视是冷静的、分析性的,并不陶醉于窥视的过程,而是不断地从中剥离出日常社会的矛盾,让个体的现实真相暴露无疑。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可欣的艺术是具有现实批判性的。
人的现实生活是血肉交感的情欲世界。情,维系的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感知关系,这种感知还没有上升到理知的阶段,所以这种关系的维护很可能是局部的,一旦更大的关系缺口被打开,原来的关系就可能会发生变化;欲,维系的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支配关系,支配就是权力,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就是由权力促动的。血肉交感的情欲世界就是权力伸张却感知短路的生存状态。所以在张可欣的艺术中,现实生活就是一部奢华的糜烂史。他厌恶这种状态,所以他常年游走在东南亚各地,也许不稳定的漂泊能给他的艺术带来一些对现实恶劣的抵制,以至于不被浮世沉醉。
由于长期在东南亚一带活动,地域的特色无疑沁润在张可欣的这批绘画中,其艺术情境似乎完全搭建在了东南亚的丛林中,阴郁不失生动。饮食男女、世俗人生都生根在这个密不透风的丛林中。丛林是艺术的隐喻,是现实的隐欲。艺术中的丛林好比一个精神的家园,充满最原始的冲动和最质朴的宁静;现实中的丛林就是一个放纵的俱乐部,充斥着最野蛮的挥霍和最感官的享受。艺术家把文明的都市人类安置在原始的丛林中,仿佛是在调换人和动物的位置。把人的高层次生活拉到低水平的原始状态,把动物的野性植入人的心理特征。这种处理意在用艺术的方式激发现实主体的内在冲击和追问。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张可欣用娴熟的绘画技巧,将彩墨的特点发挥到完美,甚至让轻盈的墨色被赋予了厚重的油画感,使人和物自然地交汇在特定的氛围中,展现了彩墨的奥妙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并将这种“复杂”刻画成具体的世俗印象,就如丛林中那些斑驳的感觉的痕迹。
张可欣自称为一个艺术的游牧者。我想,这并不是简单地指他长期在各国行走、居所不定,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游牧。游牧就是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意味着对每一种固定状态都刻意保持距离。我们回头来看他的绘画,虽然人物、情境都交织在流畅的彩墨语言中,但作为观察者的他仍然保持着自身与现实的距离。尽管一个纸醉金迷的现实压倒性地充斥着他的绘画世界,但他自身却始终保持着节制的生活态度,这才促成他对一个反面世界的清晰观察。这种游牧精神有时也会拉近人和陌生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找到原始的吸引力,所以在张可欣的绘画中我们还能感受到那种原始的宗教情怀,这是对陌生事物的爱心,也是对心灵的坚守,同时这其中也夹杂着难言的痛苦,或许只有这样一个艺术家对历史和现实的关爱至极才有陡然感知的切肤之痛。但是,更让观众痛苦的是,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家在痛苦中追求宁静。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