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更看重专业艺术评论还是普通观众的看法?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11-01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周晓

摘要: 更看重专业的艺术评论还是来自普通观众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孙大量、王茂、臧坤坤同为林大艺术中心的签约艺术家,并于近年先后举办过个人展览。三人都表达出了不同的看法观点。

原标题:专业评论和大众的声音同样重要


孙大量、王茂、臧坤坤同为林大艺术中心的签约艺术家,并于近年先后举办过个人展览。三人分别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天津美术学院。


北京商报:请尽可能简短的以创作者的身份做一个自己作品的核心描述。


孙大量:自己内心对日常生活思考的投射,如何通过眼睛看待生活事物,通过绘画自我内心反思。


王茂:绘画研究。


臧坤坤:以多层次和多触角的创作试图去触碰前卫和未来。


北京商报:更看重专业的艺术评论还是来自普通观众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孙大量:绘画是内心与自己交流的一种手段,作品首先必须满足我的审美情趣。艺术评论与普通观众对我的看法同等重要。


王茂:我更在乎百年之后的评论家和观众的看法。


臧坤坤:更看重自己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北京商报:在策展人(评论家)为你们写文章之前,会有大致多久的沟通期,沟通的内容都会涉及哪些方面?对文章最终完成之前是否会有期望写成什么样,每篇关于作品的艺评文章是否都满意,如果其中有与自己创作初衷出入的地方是如何协调的?


孙大量:写文章之前评论家与我都有很长时间沟通,最长的有两三年。聊得主要是绘画艺术方面,也有文学、诗歌、世界电影等;基本对我的生活、艺术以及个人有了充分了解,所以写的评论文章很符合我,我很满意。


王茂:时间不一定,因为现在策展人通常都很忙。沟通会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是围绕我的工作、对象、初衷、切入点、工作方法、结果……也会聊最近看的什么书。我不太会预期文章结果,不一定都满意,但有人愿意为我写,很感激。如果有出入,我一定尽可能沟通,但不会左右其结果,随它去。反正画是我画的,文章不是我写的,读者觉得写得不好肯定不会骂我,最多可怜我遇人不淑,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臧坤坤:其实为作品写文章的本质还是写一个人,是人与人、人与作品之间一个自然了解的过程,艺术家最好不必对文章有过多的期望,顺其自然,即便有些许出入也可视之为“延伸阅读”,毕竟评论家的文章都是主观的。在充分了解作品或人的前提下(纯粹拿钱接活的除外),不必以自己的意愿过多干扰评论家的主观,承认差异。


北京商报:与艺术行业之外的人群是否有着持续长期充分的交流,如何看待他们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可否举一个来自普通观众对作品解读让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例子?


孙大量:与艺术行业之外的人群交流不多,有很多艺术家朋友光临我的画室,看到我绘画之后大吃一惊,“啊”你怎么画一幅棺材板,谁会买啊?不久之后这幅棺材板的绘画被英国富商收藏。艺术只需要真诚地表达自己就OK。


王茂:没有机会与大多数普通观众保持长期充分的交流,但与一小部分普通观众长期交流,比如我父母、外婆和岳父、岳母等等。他们对我工作的看法就是“不明觉厉”。他们的看法基本不靠谱,因为都是至亲,情感远大于观点。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去年总有人问我“费半天劲,画得挺好的,涂了干嘛?怪可惜的”。


臧坤坤:最深刻的例子是我妈妈觉得我早年的几件作品好看,不像手绘的。


北京商报:除了观看之外,有人认为当代艺术的核心意义就是如何被解读,观看与解读之间在你们看来是相当的分量还是有所偏向?


孙大量:我觉得如何“看”很重要,3岁“看”一个碗是一个碗,60岁“看”一个碗还是一个碗。无论岁月的变化,时空的转换,“看”的本性是不会变的。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帮助自己与观众如何“看”。


王茂:在我看来观看与解读的关键不在于孰轻孰重,关键在于观看与解读的人是谁。是喜欢凤凰传奇的人在观看解读,还是喜欢魔兽世界的人在观看解读。迥异。


臧坤坤:这应该跟观众的个人素质和知识结构还有作品本身都有关系。每个个体的差异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同样每件作品的受众群其实也是有所挑选。当代艺术毕竟还是小众艺术,每个人对当代艺术核心意义的理解也都不一样。


北京商报:怎样的解读算是有效的解读,专业的解读和大众类的解读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


孙大量:我希望艺术品是开放的,每个人对艺术的解读都不一样,你对艺术品是怎样解读的,就是有效的解读。专业解读有专门的研究与大众解读相比更容易让大众类进入艺术、了解艺术。


王茂:近视眼戴近视眼镜,远视眼戴远视眼镜,眼神儿好的在展厅里别戴墨镜,这样的观者的解读都是有效解读。解读不分高低贵贱,不分是不是大众的,汽车才分高低贵贱和是不是“大众”的。解读只分扯淡和不扯淡两种。


臧坤坤:不存在,角度不同,视野不同。有时专业的解读缺乏想像力,有时大众的解读又缺乏学理性。


北京商报:现在的艺评文章有太多怪癖词,有的过于专业,有的则从未听说过,是作者硬生生造出来的。看艺评文章对许多人来说成为了比试图去看懂作品更为头疼的一件事,你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否是由于艺术评论家掌握了太重的话语权造成的,你们是否也常看到一些天书般的艺评文章?


孙大量:艺评文章我看的不多,所以无法描述这一现象,我看过一本《尤利西斯》的书。是大作家乔伊斯写的。我认为是天书,至于艺评文章般的天书,好像还没读到过。


王茂:头疼,我一般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算了。我想这主要是评论家创造力太丰富造成的,古人云,“不想成为艺术家的评论家不是好策展人”。 天书一般的文章我常在三联书店一层一进门右手边靠窗那一溜台子上看到。


臧坤坤:专业圈里的可以试着去理解研究这些生僻的历史文献出处,真正有追求有理想的更应该摸清其历史文脉,这是前提,知道这些,然后再以文字表达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需要学养的积累、转译能力和个人技巧,每一个评论家的个人素质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个人的选择了。


北京商报:在当下来看,你们作为创作者,在观众不了解自己作品的情况下,除了通过看艺评文章之外,是否还推荐有别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作品,仅仅是“观看”是否远远不够?


孙大量:首先是好好观看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忘记观看自身的生活,忽视了我们身边美丽的东西,如同佛家的关照、一念清净地去看,将会获得更多。如果这样艺术品就不难理解了。


王茂:推荐展厅前台出租自助导游讲解器,或者买回家挂墙上天天看。观看的确不够,最好还得买。


臧坤坤:最诚实直观的办法就是在作品面前导览和解读自己最初的创作初衷,我也经常写一些作品自述,提示别人的同时也能够理清自己的线索,也要切记阐释过度,点到为止,就像“留白”,给人一点想象空间(这“空间”可以包括视觉空间及心理空间)。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