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南北交流要尊重自身传统——记“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成立大会”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12-20 来源:美术报 作者:黄俊娴

摘要: 近日,近50位南北著名画家、理论家共聚一堂,追根溯源,为近百年来国画大家南北交流梳理脉络,并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各抒己见。


  原标题:百年画人“北往南来”——“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成立大会”侧记


  近日,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成立大会在广东从化召开。作为学会主办的首场重要的学术活动,由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北往南来——百年中国画大家与广东学术研讨会”同时举行。近50位南北著名画家、理论家共聚一堂,追根溯源,为近百年来国画大家南北交流梳理脉络,并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各抒己见。


  20世纪是中国画坛跌宕多变的一个世纪,也是大师辈出、群星灿烂的一个特殊年代。粤籍美术家更在其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孕育了倡导“国画革命”、引领全国画坛风气之先的岭南画派,也产生了郑锦、林风眠等开创近代国立美术教育先河的画坛巨擘。


  追昔:百年画人的“北往南来”


  广东画坛的繁荣,也得益于大师间“北往南来”的密切交流。20世纪上半叶,从日本与法国留学归国的郑锦和林风眠,受到蔡元培的赏识,先后组建起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中央美院前身)和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院前身)并分别担任首届校长。郑锦担任校长期间,学校培养出刘开渠、李苦禅、李剑晨、常书鸿、王曼硕、雷圭元、王雪涛、邵宇等一大批人才,林风眠则带出了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一批享誉国际艺坛的大师,自己也形成了融合中西的独特艺术风格。早年毕业于日本西画专业的关良,归国后任教于上海美专,20年代后期开始水墨戏剧人物画的探索并赢得巨大声誉。


  抗战初期,岭南的中国画家,如关山月,1940年从澳门开始,经桂、黔、滇入蜀,1945年又再度赴西北、西南写生;1941年和1944年黎雄才、黄独峰先后离粤赴西南、西北等地旅行。他们沿途写生,举办画展,体察民情。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新国画运动”中,杨之光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和黎雄才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无疑是该时期岭南画家在人物、山水画探索方面的扛鼎之作,而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更是众人耳熟能详的世纪名篇。


  徐悲鸿与岭南高剑父兄弟的一段因缘,也是美术史家时常提起的掌故。1915年徐悲鸿落难上海之际,高剑父兄弟高价购买了徐悲鸿画的马,又让他陆续画了一些月份牌在审美书馆出版,这对于徐悲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后来徐悲鸿对高剑父兄弟多次揄扬,对“折衷派”后辈诸多提携。


  抚今:南北交流要尊重自身传统


  寻根是为了画坛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南北艺术交流中如何保留地方特色的问题上,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认为,首先要求艺术家准确认识自身文化和绘画的语言、形式以及风格。在过去,绘画题材的地域差异比较鲜明,如关山月画红棉、梅花等。但是,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画家,都可以到广东来画这些风物,地方性的绘画题材已经不足以形成地方特色了。他认为,保留地方性特色的关键在于,画家要立足于本土,做好地方文化和当地中国画传承的研究,从中汲取精华,加以弘扬和发展。画家应当走出自身的地域局限,走向更大的平台,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艺术高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全国性的艺术交流。广东省中国画学会这个平台,可以加强南北画家之间的交流。希望学会能以学术为基础,对近百年来广东中国画的发展认真加以研究,让更多画家了解过去的历史,明晰他们在新时代的责任,既让广东中国画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艺术特色,也推动中国画在世界艺术平台上保有自身的独特性。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执行会长方土则进一步指出,现代人传统文化观念的淡薄,也是传统画学传承面临的新议题。艺术不能单单着重“当代性”而忽视对传统文脉的传承。在他看来,岭南画派之所以能在全国画坛上百年屹立不倒,是因为“二高一陈”这些画坛名家不但锐意创新,还具有充足的传统储备。


  方土表示,与西方上百年的美术馆传统相比,当前学界在传统梳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这将成为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成立后的主要任务。作为“美术大省”的广东,他期待,广东中国画学会能够为下一个10年的岭南画坛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文中部分史料参考张工《百年中国画大家与广东关系述略》)


(责编:陈珍珍)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