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记曾经的圆明园画家村村长——伊灵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1-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晓红

摘要: 渐渐地音乐停了,雨声小了,天色晚了,母亲打开电灯,伊灵蓦地发现纸上已经是密密麻麻,有形象、数字、文字、符号,有民间的,有传统的,古今中外……一瞬间,他忽然找到了自己要画的风格。“我觉得那就是我要画的东...

原标题:当代艺术家伊灵:曾经的圆明园画家村村长


记曾经的圆明园画家村村长——伊灵


记曾经的圆明园画家村村长——伊灵


“大自然会告诉你艺术的真谛:即使生活本身是混乱的、分裂的、刺耳的、凶猛的、扭曲的、复杂的、丑恶的、痛苦的,你也要用艺术的形式将其转化为秩序的、统一的、优美的、和谐的、简单的、快乐的。”伊灵用了30多年时间,有了这样的人生与艺术的感悟。他是为数不多的视艺术为神圣事物,并以此求“道”的当代艺术家。


绘画语言独具特色


冬日上海,记者在红坊艺术区的一枚艺术空间遇见了伊灵,这里正在举办他的画展,大多是根据他的代表作复制的版画。伊灵原名郭新平,伊灵只是他的艺名,取自二进位制的2个基本数字“1”和“0”的谐音,可见他自认是数字时代中人。记者从他手中接过《伊灵·郭新平》,这是一本带有文献性质的画册,封面上是著名画家方力钧为其绘制的肖像。惊喜之外,得知他从艺30多年,才出了这一本画册。“这事跟老方(方力钧)极力推荐有关,我的性格是一切顺其自然。生活中每天都可以去看画展,每天都可以得到画册,大多没有文献价值。但我还是会认真地去看熟悉朋友的画册。”伊灵对自己仅有的一本画册很释然。


定睛看墙上挂的伊灵的《五个女人》、《上海》等作品,记者发现:虽然他的绘画元素有一连串独立的实体,如女性的身体、战车的形状,一些字母、文字或数字等,但其间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运动的线,相互拥抱围绕,类似一个复杂的密码系统,等待观众由此进入他的虚拟世界。伊灵的艺术有些类似于无意识的写作,出于原始的本能与欲望,碰撞群集在一个热闹的超现实的幻景场面, 且吸收包含着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在伊灵的画中,线条组成的装饰图像回环套叠,交错堆积,密集地塞满所有缝隙,构成了他最具特色的绘画语言。


民间艺术带来灵感


尽管如此,伊灵像大多数中国画家一样以写实主义开始其艺术道路,那可以追溯到1978年,被来到中国展出的“法国十八、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深深感动,他决定从此献身绘画艺术。1983年8月,他从上海出发,骑车环中国旅行考察民间美术。一路上,他广泛搜集各个民族的装饰图案:“在整整四年半的旅程中,我在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外,着重了解了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美术资料和创作素材。”


“不再流浪,不再游荡,我要回家乡。”1988年初的一个傍晚,家里的收音机里传出音乐声,外面正在下雨,门前的小河涨水了,母亲在旁边打毛衣,坐在窗前的他信手拿出一张纸画了起来。渐渐地音乐停了,雨声小了,天色晚了,母亲打开电灯,伊灵蓦地发现纸上已经是密密麻麻,有形象、数字、文字、符号,有民间的,有传统的,古今中外……一瞬间,他忽然找到了自己要画的风格。“我觉得那就是我要画的东西,那肯定是别人没有画过的、属于我个人的东西。我要用这种方式画下去,画一辈子。”


他的灵感虽然来自民间艺术,但并不局限于某一民族的艺术符号,而是依照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重新组合一种新的象征。1987年至1988年下半年,伊灵经历了思想观念上的脱胎换骨。他觉得这期间对他影响最深的两个人是沈澈和满寿国:前者使他懂得了经历就是文化、经历就是财富的生命哲学;后者使他领悟认识自己,并超越自我是人生终极的价值取向。由此,他用自己的画,构筑一个抽象化的象征符号世界。


抽象具象两极分化


1990年底,已经定居北京的伊灵,搬进了圆明园福缘门西村72号独院,加入了圆明园画家村,先后认识了方力钧、张惠平、丁方、王音、陈逸青等画家。由于年纪偏大,大家都称呼伊灵为画家村的“村长”。恰逢他们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1991年举办了圆明园画家群体的首次艺术展,同年还举办了5场圆明园画家群体的展览。伊灵也进入创作的活跃期,他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3年来我画了近百幅画。从刚开始用自己的作品同朋友换米换酒,第一张画售价50元,到1994年最高售价1000美元(80cm×100cm)。作品先后被法国、德国、美国、西班牙、韩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朋友收藏。”


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也脱胎换骨:“民间风”已经转化成了新传统,当时活跃的艺术家有的维护新传统,有的则继续突围。伊灵属于后者,他以更开放的文化思考、艺术观念、生活视野完成着自我的再超越。这种再超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的关注重点从“天人之际”的宏观体认知转向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感应,图像也从民间符号的单元组合转向了古今中外各种符号的多元并置,呈现出当代文化的解构特征和碎片特征;二,伊灵式的密集装饰语体的潜在可能性,出现了多种指向的展开;三,他的艺术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象征符号几乎没有了,只剩下线条的运动和抽象纹样,密集的线条转化为心灵表达的直接形式,笔触的自主化伴随着图像的抽象化,另一方面则由小符号组成了更大的人物图像,这些半具象的人物隐隐约约地隐藏在小符号和小纹样之中。


进入21世纪,当代艺术圈开始关注抽象艺术,栗宪庭2003年在“北京798工厂东京艺术工程”策划了“念珠与笔触”的展览,其中也选了伊灵的作品。抽象艺术热了,此后中国当代艺术成了市场热点,伊灵还是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他说:“我的画反映的是中国的概念,是中国的现实。什么是中国的现实呢?我不能用一个区域代表中国,也不能用一个人物代表中国,我们看到的中国现实,是既有丰田车也有马车牛车,既有高楼也有茅屋,既有这也有那。我们不可能用单一的态度去看待中国的复杂整体。中国的现实给我的感觉就是‘多’,就是‘繁杂’,就是‘混沌’。因此,在我的画里,既有形象的又有符号的,既有过去也有现代的,既有民间的也有个人的,既有民族的又有西方的,就是我理解的中国现实,也是我经历的人生教给我的。”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