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言情?言事?孰轻?孰重?我曾经出过一本《自画自说》的书,谈创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剖析。我把自己的创作分成4种境界:画境、情境、心境和化境。
原标题:听花开的声音——也谈中国画创作
有研究生让我看他的创作,我拿白石的一句话回答他:“言情言事总相宜。”
言情?言事?孰轻?孰重?
我曾经出过一本《自画自说》的书,谈创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剖析。我把自己的创作分成4种境界:画境、情境、心境和化境。
画境:春卧青草看云起,使人飘飘然,浮想联翩不能自已;秋闻细雨微濛,惘然所失,胸中会泛起无尽的幽思。“看尽满池疏雨”“声散败荷丛里”,都为“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种心情也许最为中国文人所倾倒;而工笔花鸟画则是化“愁意”为“诗意”,并以塑造出画面形象来表现,从而又使“诗意”转为“画境”。
情境:“蘸容伤心红雨下,勾心悬梦彩云边”,此系《牡丹亭·惊梦》中汤显祖写佳人才子的浓情蜜意突然被纷纷落花所惊动的景象。惜春之意,人皆有之,俗语云“怜香惜玉”,正是表现这种心态。一夜春雨,落红无数,目睹堕红随波,此时的你将会显示出不同往常的你,人的真性情会突然泛起。
心境:心境是人在某一时期在某种外物影响下所反映于内心的某种情绪或精神状态。工笔花鸟画无论是反映自然瞬间景象,还是创造某种画境,都需借助真实可信的“实景”形象,即使注重表现心境的作品也不例外,只是在写实造型中需体现更独特的内心活动,借栩栩如生的物态传达独特的精神意志。
化境:我更理解是一种释怀,是一种人格魅力,是更高的精神境界,是把自己的内心情感精神作为创作的核心来追求,把画中的实景与视觉上的感觉皆化为精神上由心而发的一种寄托。
所以我总以为形态或是神韵都属于客观对象本身,更多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情感、情趣,特别是体现绘画者对大自然的崇敬、挚爱。然而这种主观情感的流露却和绘画对象的生动性、画家描绘的丰富性融汇一体,对画家来讲,这是一种“无我之境”,对审美者而言,则是“理想之境”。
层层历练与细细品味,化真实为虚境,发事物为冥想。只有这样才可能化实为虚,实入虚出。所以我的创作观点是“实入虚出”。从生活的“实”进去,以艺术的“虚”出来,从自然的美上升到精神之追求。
这包含着独立思考和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在思考过程中看到你自己,辨别你,找到你。创作过程推出“你自己”,这个过程是创作过程能否走出“物象”的根本,能否走出前人的根本,展示你内在的审美观的根本。
一切文化现象皆是精神之造化。而画面境界的形成,莫过于心境的形成。
境界的深入,莫过于修养的润泽。通向优美典雅的画境,形成情境与心境。创造出摄人心灵的意境,莫过于首先使内心世界充实丰富,而空灵与虚无则是将灵魂摆脱世俗物质达到虚静境界,方能收纳与孕育精神,最终灵魂与技术成就出视觉的一切。
我们要学会“听花开的声音”。心情与心境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面对不同的空间而已,但那个空间对于我来讲,是境由心转,而不是心由境转。
我到香港去搞个展,有记者问我:“您从传统中走来,又将如何面对发展中的今天呢?”我笑而将诗人戴望舒的《初恋女》中的两句诗来作答:“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另一个梦中忘记你。”诗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恋情,但同样的,我们从古人那里得到一个很好的梦,但现代生活又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更真实的梦。中国画创作或许正是一次考验,是一次心灵的跋涉,是对自己认识的一次检验。中国文化是中国画创作时中国人心灵的足迹,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志向与理想的期盼。对个人来讲,是生命的状态,也是一次经历与体验。
“都是生命温柔的灌溉。”所创作品,凡出自内心的追寻者,无不是以生命、心性滋养而成。我以为创作与欣赏,是以一个生命静静倾听另一个生命,那是对生命的感悟,是人性根底的观照。
在这里,我也在考虑从事绘画艺术者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自我的心性培养。艺术家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体验现实已知世界,同时在摸索未知的、丰富的、多变的情感世界为导向的未知世界——把握于此,画家就不会局限于已知的一般审美形式而面向更加丰富的未知世界。而探寻和体验此未知,唯精神与思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实是浮躁的,目前的绘画界也是喧嚣的,从题材到绘画的状态缺乏更强的文化支撑。
我们要问艺术是什么?以艺术的形式来检验人类的基本感情和体验;以艺术的名义,发现自己,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念;去了解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反衬自己、验证自己的精神感知,直至心灵的反映。
所以,我以为对艺术家来讲,心灵的“视觉”远比眼睛的视觉重要得多。只有具备了深邃的心的视觉、思想的洞察力,才有可能产生深层意义的审美状态。
画者不要被表现的对象“绑架”,不要被金钱“劫持”,不要被政治“左右”,不要被社会潮流“裹挟”,要在“情不自禁”的状态下创作,“画”者,人之心也,思也,情也。
要去写生、采风,我仍然要强调的是要把写生作为对自然审美的认识过程提升为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状态的扩展。从可居可游到卧游、心游,那万里行程,不仅仅是风景的空间,更是体会历史的空间,是在时空的旅途中发现自己,寻找人与人不同的空间意识,是酿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