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城市改造:请把艺术留下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1-31 来源:大河网

摘要: 没有艺术,这里还能叫艺术区吗?798艺术家的锥心之问,在一派商业喧嚣中更像是抱残守缺者的喃喃自语。在为北京798的变脸扼腕叹息的同时,很容易使人产生的联想是,798的今天会否成为石佛村的明天?

原标题:城市改造请把艺术留下


石佛村这个位于郑州市科学大道与西四环交叉口附近的小村庄,以一个与它的中原乡土气极不相符的身份广为人知:画家村。层出不穷的行为艺术、与美国艺术圈各种互访,从出名那天起,石佛村就在拼命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刷新着中原老百姓与当代艺术相距甚远的世界观。然而两个多月前,石佛村开始大规模改造,艺术家们纷纷离开,目前剩余不足十人,“艺术村”已然空心。


石佛村正在经历脱胎换骨前的建设阵痛期,无枝可栖的艺术家们何去何从?郑州人距离文艺腔调十足的艺术园区还有多远?这样的问题恐怕很难有人能够作答。伴随着建设施工的持续进行,石佛村本身俨然一件尚未完工的艺术品——无论设计图多么美轮美奂,如今呈现出的只是满目疮痍。从鼎盛时期超过200人的大家庭,到如今不足10人在苦苦支撑,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逃离了石佛村,当我们漫不经心地谈论“这个冬天不太冷”的时候,属于艺术家们的却是一个寒冷而难挨的冬天。


石佛村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与无数其他村落一样,仅观其名不足以引起人们丝毫兴趣,然而,正是这个寻常甚至略带土气的地名,近年来已然成为郑州的艺术地标,艺术形而上的高雅情趣,日渐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时尚话题。与石佛村相比,当代艺术园区的命名显然更具现代感,经历过大刀阔斧地改造之后,相信这片土地一定会旧貌换新颜,不过有一个问题不应该被忽略:在此之前,那些诗意栖居、手艺过活的艺术家究竟何以安身?


石佛村的魔力在哪儿?不同的艺术家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这里有朋友,有圈子,有不期而至的精神支撑。这份答案里不仅包含对往昔盛景的追忆,同时亦不乏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焦虑——当朋友纷纷远走高飞,圈子渐渐萎缩凋敝,傲然独立的精神到底还能支持多久?当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梦想遭遇平地起高楼的坚硬现实,艺术之花是否还能一如既往诗意绽放?这种焦虑非某个艺术聚集区所独有,即使如精神图腾般存在的北京798,同样未能在城市改造升级中陷入迷茫。


因为798艺术区的存在,北京入选2004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最具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如今繁华依旧,但弥漫在空气中的大多是商业气息,被商业气息压得透不过气的艺术家纷纷出走,仅存的艺术家以及他们视为生命的艺术,更像是商业社会中一种精巧别致的点缀。不可否认的是,798艺术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但艺术的生命似乎被遗忘在了曾经的那片老旧厂房中。没有艺术,这里还能叫艺术区吗?798艺术家的锥心之问,在一派商业喧嚣中更像是抱残守缺者的喃喃自语。在为北京798的变脸扼腕叹息的同时,很容易使人产生的联想是,798的今天会否成为石佛村的明天?


城镇化进程不可阻挡,艺术经济无可厚非,问题是,一个新建艺术区往往还没有等来艺术家的自发聚集,就已经被蜂拥而至的商业机构及其所带来的高房租所击垮。要想避免这样的尴尬,留住那些业已聚集于此的艺术家无疑格外重要,或者更直白一点说,升级一个艺术区之前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谁是这片区域的主人?艺术与商业并非水火不容,但如果任由两者自由博弈,铩羽而归的注定是艺术,因为其从来就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如何避免艺术在商业围堵中流离失所,这个命题显然比规划一张设计蓝图要庞大得多,也复杂得多。


有文化特色的城市不一定有品位,但有品位的城市一定有文化特色。作为现代城市的文化名片,拥有艺术集聚区本身就是彰显城市品位的象征,在石佛村改造升级过程中,希望改变的是城市容颜,留下的是艺术核心,不要使人徒生此情只待成追忆之憾。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