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著名翻译家和艺术评论家傅雷先生发现,敦煌壁画作品最合乎现代人的口味,现代人可以在敦煌壁画中汲取无穷的创作源泉,学到一大堆久已消失的技巧,体会到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原标题:敦煌壁画:人神共舞 惊现梦露经典动作(组图)
一
令张大千乐不思蜀的,是敦煌唐代壁画的古典美。
让常书鸿流连忘返的,却是敦煌早期壁画的超现实主义画风。
1935年秋天,留学法国的常书鸿看到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后大为震惊。他一直崇拜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种绘画传统——仅凭线条就有一种摄人魂魄的力量。他觉得,拿西洋油画的精品与敦煌壁画相比,无论在时间上,还是艺术手法上,敦煌都毫不逊色甚至超前。
深受法国现代派绘画影响的常书鸿,把敦煌早期壁画与法国野兽派等量齐观,他甚至怀疑敦煌275窟北凉壁画《伎乐图》,在1532年之后被法国野兽派画家卢奥抄袭成《对耶稣的嘲弄》。尽管二者的创作时间相差1500年。
显然,《对耶稣的嘲弄》是卢奥从《敦煌图录》中获得的灵感。常书鸿从中看到了中国绘画摆脱西方艺术主导的希望。
著名翻译家和艺术评论家傅雷先生也发现,敦煌壁画作品最合乎现代人的口味,现代人可以在敦煌壁画中汲取无穷的创作源泉,学到一大堆久已消失的技巧,体会到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美学家、诗人宗白华认为,受西域传来的宗教信仰和新艺术技法的刺激,敦煌画家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在洞壁上尽情挥洒他们的幻想和热情。线条、色彩、形象,无不飞动奔放,虎虎有生气。他说:“天佑中国!我们的艺术史可以重写了!”
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的汉唐绘画传统掩埋沙漠数百年之后,终于在遥远的巴黎街头,在北平、上海,被常书鸿等人再次发现。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幸运。
二
五代时期,敦煌画工绘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形象地图《五台山图》。这幅45平方米的巨型地形图以五台山为中心,描绘了从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方圆五百华里的广大地域,共计有寺院、亭台、城池、民居等建筑近200处,穿梭其间的僧人、信徒、官兵、农夫等各色百姓428人!远山近水一目了然,透视关系清晰可辨。
这幅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准确。如果今天的人按壁画的标示从正定走到五台山,也一样不会迷路!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这幅壁画中发现了一座寺院——大佛光寺。第二年他到五台山考察时,意外地找到了大佛光寺和宝塔,与壁画上毫无二致。
在遥远大漠的洞窟里,在没有定位仪器的古代,敦煌的画家怎么会画得这样真实、准确和可信?它令梁思成惊诧不已。
美学家黑格尔曾质疑:“中国人连透视都弄不清楚,还谈什么绘画艺术?”
对此,常书鸿曾很不服气,但一直找不到反驳的证据,看到《五台山图》中的建筑群,他喜出望外:这不就是透视法吗?而且时间比欧洲早了好几百年!
欧洲直到十四、十五世纪才有了透视法的概念,而敦煌画工早在七世纪就能在平面图中表现出立体场景。只不过,中国不叫“透视法”,而称“远近法”。
与西方的焦点透视不同,中国绘画一直沿用鸟瞰式的散点透视法,它展现了焦点透视无法表现的辽阔境界。如果中国的画家再往前走一步,完全可以创造出透视法来,可他们没有这样做。因为中国画家认为绘画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我们不需要画得像照片一样。绘画首先要表现的是人的内心世界。
常书鸿说:西方人是从人间看宇宙,而中国人却是从宇宙中间看人。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