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戚彧:瓷中有画 画中有瓷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4-1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摘要: 用瓷作画。这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其新就新在跨界,跨越了陶瓷与绘画两种艺术,实现不同艺术的交叉结合。用瓷作画。这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其新就新在跨界,跨越了陶瓷与绘画两种艺术,实现不同艺术的交叉结合。

原标题:瓷中有画,画中有瓷——戚彧瓷画作品思考


相态011-01 戚 彧


相态011-01 戚 彧


青年艺术家戚彧似乎在做着一种冒险:用瓷作画。这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其新就新在跨界,跨越了陶瓷与绘画两种艺术,实现不同艺术的交叉结合。但瓷与画怎样结合呢?这里瓷与画的结合,不是指传统的在成型的陶瓷器皿上描绘作品,而是整部作品就由瓷片构成,瓷片代替了笔墨或油彩,成为作品形式的构成介质。但它又不同于拼贴艺术。这里的瓷画,看起来是由一个个瓷片组成,实际上是由整块的平面瓷胎在烈火烧制中龟裂而成,它是平面艺术与烧瓷工艺的结合。这样的作品能否归入艺术,这样的跨界能否称作创作,关键要看它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对于一种形式,其意味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作者的赋予,其次来自读者的解读。戚彧是一位严肃的艺术探索者,平素所学、所研、所教都关于平面艺术,但他却没有走一般平面艺术的创作之路;同时他又出生在陶瓷艺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他对陶瓷工艺十分熟悉,但他却没有沿着家传的路子走上传统陶瓷艺术的创作之路。他将瓷与画结合起来,以瓷为符,以火为笔,创作出一种既不是传统的瓷器,又不是一般绘画的作品。


他为什么要走这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子呢?他曾解释说,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最好地表达他源自内心深处的生命冲动和对世界的感悟。在他看来,每一块瓷片都带有窑火的热烈,但又内敛蕴藉,与他的本性是那么的契合。生命冲动是莫名的、氤氲的,只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才能得到有效地宣泄和表现。而他的这些瓷画,往往只呈现出具象的影子,更多的还是抽象的平面造型。也许,正是这种似与不似的模糊性,才能更好地传达生命冲动和对世界感悟的莫名之状。这些看似随意涂抹的线面所形成的张力,似乎能更好地契合他的这种生命冲动的原始性。


过程性也许是实现这种生命意味的必要因素。戚彧的创作,是在瓷厂、窑前进行的。穿上工作服,他更像是一名烧瓷的手艺工人。他是烧火的行家,能够通过对窑火的调控烧出符合自己意愿的瓷符。熟悉了瓷性和火性,他就可以将自己的激情、感悟投射到这些本来没有形式的泥土上,通过抟土、烧烤赋予其生命和意味。如果想到这些作品,想到构成这些作品的瓷片都是经过这么一番烈火焚烧的涅槃似的过程,你还会认为这些作品是冰冷的吗!


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构成临时性象征,如果作品仅仅只是一个临时性象征,那么就只有作者才能理解它的意味,它就只对作者有意味。真正的艺术作品还应当由临时性象征升华为普遍性象征,除作者之外,更多的人也能理解其意味,它对其他人也有意味。


观戚彧的作品,近距离来看,你将看到一个个瓷片。它们是构成作品的“笔墨”或“油彩”,但又不是一般的绘画作品那么不可近观。这里的每一片瓷片似乎都可以观赏,都有着自己的色泽、深度、质感。特别是瓷片龟裂后所产生的凸凹、沟缝,使画面不再完全是二维的平面,而是具有了自然生成的一定的立体感。这是一般陶瓷装饰画或纸面绘画所没有的特点。瓷画的这个特点,无疑有助于丰富画面的层次,构成一定的质感。


中距离来看,你将看到由这些瓷片以及瓷片之间的裂缝所构成的图案。戚彧的瓷画作品,往往不以摹仿自然为旨归,这些画面抽象多于具象、朦胧多于清晰,因而不能以像不像的标准来加以判断和评价。这是一种生活中难以找到对应物的形象或图案。在这里,画面虽然抽象、朦胧,但仍显示出足够的意向性、指向性或暗示性,从画面可以直观到某种意象。又因为抽象、朦胧,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反而能被更有力地激发,变被动感知为主动建构,从而直观到更多的东西。


远距离来看,你将不再拘于每一片瓷片的质感、整个图案是什么的判断,而是从整体上来感知作品在线面上所形成的张力,并由此与自我发生某种共振。这里颇合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所提出的“往后站”的欣赏方式。比如戚彧的《相态011—01》这个作品,站在相当的距离之外,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如同磁场般的向外膨胀的力量。从局部来看,这个作品的画面不免零碎、散乱,不像什么,但当你通过前后、左右调整并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的时候,你就会生起一种力的感受、动的感受。而这种力道,也许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如果你感受到了这种力道,也就与作者在心灵上发生了契合、产生了共鸣。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以个体的方式表达对于存在、对于人类的感悟和思考,也因此艺术作品才可能成为某种召唤结构。戚彧试图创造一种新的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将瓷与画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瓷性,又有画性。瓷在这里又不仅仅是一种介质或笔墨油彩的替代,画在这里也不仅仅是一种制造幻象的平面图像,瓷构成了画面,画面又不失瓷性。这种新的方式刚刚在戚彧的手中生成,也许还需要更大的耐心、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加以完善和丰富。在这里我们需要给予艺术的探索者更多的理解。这样,艺术家才能说:“吾道不孤!”


(责任编辑:易静棽)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