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吴冠中眼中的黄宾虹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4-19 来源:艺术战争 作者:吴冠中

摘要: 吴冠中:坦诚地讲我对黄宾虹,我不是很重视他,但我尊重他。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

原标题:吴冠中批黄宾虹


导读:最近浙江画院院长孙永批黄宾虹的言论,在画界闹得沸沸扬扬,究其原因,恐怕在于看懂黄宾虹的人太少了。因而此言论一出,在人的思想盲区炸开了。如果无法真正认识黄宾虹的伟大,只是人云亦云跟在人家后面说,于己于人于学术都无甚益处。本栏目摘取吴冠中对黄宾虹的相关评价,希望能对读者提供认识黄宾虹艺术的多维视角。


吴冠中眼中的黄宾虹


1、黄宾虹有本“画语录”,他谈的很可笑,也可以理解。这一代老画家,他对现代的东西完全不懂的。他说中国的传统怎么分别的:能品、精品、神品、逸品,根据我们中国的传统标准越到上面境界越高。他说,西方的绘画最好的也不过等于我们的“能品”。他对西方完全不理解...当时来讲,都是叛逆过来的。坦诚地讲我对黄宾虹,我不是很重视他,但我尊重他。他拼命在笔墨里搞,但他的画面都是千篇一律的。艺术的本身是感人的。不能感人再有技术有什么用啊?就像那些微雕啊用显微镜看,没有意义。


2、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中国画近亲结婚,代代相因,越来越退化,甚至变得越来越猥琐。


3、我很幸运:出国前,是跟着潘天寿学的中国画,他是完全传统的,本人画得很好。后来我在巴黎学了3年,看遍了欧洲的艺术馆,知道西方艺术好在哪里;回来后结合国情,加以表现。我明白,传统的东西过去了,强调也没有用,鲁迅早就点出来了。回到传统是不可能的,抱着传统死路一条。但中国有大量画家不懂西方艺术,接受不了,有人连马蒂斯都骂,对西方艺术一律排斥打击,其实是束缚了自己,结果只会因袭古人,不会创新。中国画家凡是有点创新的,都学过西画。西方的大评论家对东方艺术不排斥,会欣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香港举办了一个现代中国画展,媒体突出宣传两个重点主题:黄宾虹代表传统,吴冠中代表创新。他们评价我是叛逆的师承,“代表了一股巨大的超越传统的创新力量,令国画艺术焕然一新。”我在艺术上要求太严格了,考虑到百年以后的中国画前途,只是苦了自己……


吴冠中眼中的黄宾虹


4、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5、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质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达不出思想。我现在更重视思想,把技术看得更轻,技术好不算什么,传不下什么。思想领先,题材、内容、境界全新,笔墨等于零。


6、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


7、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8、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9、怀才就像怀孕。只要怀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来,就怕怀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怀孕。


10、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