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的裁决权最终归于艺术史
摘要:
“坐台批评”是对批评家“有偿批评”的挖苦和嘲讽。人们知道,“有偿批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并在新世纪随着艺术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持续升温而逐渐变为公开化和常态化的现象。
原标题:批评生态的改善将是长期任务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今年是第九届。在这个巨变的年代,在许多民办机构如晨露般短命,甚至一些官办机构及其项目也成为“烂尾工程”的情况下,一个民间学术活动能持续如此长时间且仍呈蓬勃兴旺之势,应该算是一个奇迹。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长久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时代和社会对美术批评的需要无疑是最根本的原因。
承蒙批评家同仁信任,本人十分荣幸地被推选为本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鉴于这几年美术批评事业遇到的新问题,美术批评自身和外部条件发生的新变化,本人最初提出的主题为“批评的反思”。经由讨论,大家最终将本届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批评的生态”。
对批评的反思一直是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界的传统。本届年会再次面对批评自身并将主题确定为“批评的生态”是有原因的,这就是去年7月发生在湖北神农架“中国行为艺术研讨会”期间的“段韩纠纷”及其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批评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各种批评中有一种声音异常刺耳,这就是将此事归因于“坐台批评”,并从道德角度对批评家进行猛烈抨击。
“坐台批评”是对批评家“有偿批评”的挖苦和嘲讽。人们知道,“有偿批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并在新世纪随着艺术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持续升温而逐渐变为公开化和常态化的现象。从根本意义上说,批评家应该是艺术家与收藏家之间的裁判员,而客观性和公正性是裁判员需要遵守的首要律条。正因为如此,为了保证美术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西方人建立了第三方付费的批评机制。据说,西方专业艺术批评家获得劳动报酬的主要渠道是报刊专栏的高稿酬和相关基金会的资助,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批评家的生存之道。
由艺术家付费的“有偿批评”算得上是转型时期中国各种非正常社会现象中的一个例证,但如果因为存在“有偿批评”就完全否定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事实上,“段韩纠纷”恰恰是由于批评家没有屈从于“艺术家”的意愿而给予其“行为艺术”以正面和积极评价才产生的。即使“有偿批评”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从近二十多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体情况看,艺术批评并没有出现根本上的失范,因为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前沿的艺术家与批评家推崇的艺术家基本上是同一群人,换一句话说,批评家肯定的艺术家也是社会认可的艺术家。而且,由于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检验。事实上,批评家的学术地位正是来自于他们独立、纯粹而优秀的学术成果。我们找不出一个仅凭“有偿批评”而享有崇高学术地位的批评家。
谈到艺术批评的困境,毋庸讳言,言论禁区始终存在。有道是“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对于戴着脚镣跳舞的中国美术批评家,坚守学术需要多么崇高的信仰和多么坚强的意志。批评界内部的倾轧也是影响批评生态的负面因素。“文人相轻”是中国的传统,我们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看到的竞争,往往不是学术上的讨论,而是彼此间的人身攻击。六十多年政治运动的历史告诉我们,同行特别是知识分子内部的斗争对文化艺术事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最深重、最致命的。因此,批评生态的改善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对于中国批评家而言,自由而独立的批评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关于批评的价值,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不可过分拔高,也不宜过分贬低。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美术批评是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进而言之,批评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对艺术语言和风格的分析,对作品主题和内涵的阐释,是艺术批评的基本要求和目的,而艺术价值的评判则是艺术批评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目标。无论是什么层次和维度的批评,其恰当与否都取决于批评家的学识和素养。也就是说,虽然艺术批评针对的是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但考验的是批评家的眼力和智力。从本质上说,批评家并不创造艺术价值,而只是发现艺术价值:艺术是金矿,批评家是开采金矿的人。需要指出的是,艺术价值的最高判官不是批评,而是时间和历史,换一句话,艺术家和批评家最终都是未来的艺术史家选择和淘汰的对象。艺术批评是艺术价值的初审过程,艺术价值的最终裁决权归于艺术史。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