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6年,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陆续出现在北平的古玩市场。张伯驹从友人处得知《游春图》存于古董商马霁川处,便提出收购意向。马霁川开出800两黄金的高价,张伯驹当时已负债累累,无力筹措,无奈之下火速通知故宫博物...
原标题:国宝背后的跌宕流传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这一件件国宝如今完整、平安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和展出的背后曾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流传经历。是国家的重视、一位位无私的奉献者,才有今日国宝的华丽亮相。
1924年,溥仪出宫时,《伯远帖》与《中秋帖》被敬懿皇贵妃随身携出,后流落民间辗转为鉴藏家郭葆昌所获。郭去世后两帖由其子郭昭俊拥有。1949年郭昭俊为借款将两帖在香港抵押,至抵押到期,郭家却已无力将其赎回。1950年,两帖面临着出售流失。香港鉴藏家徐伯郊得知这一情况,联系了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马衡院长,马衡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及《伯远帖》”。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最终由国家出资购回,《伯远》、《中秋》两帖得以复归紫禁城。
《五牛图》卷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出清宫。上世纪50年代,经周总理特批,从香港回购,重归故宫。收回时已伤痕累累,1977年,经故宫专家揭裱、补笔、全色,重焕生机,成为文物修复中的一个典范案例。
本次展览的《游春图》能够重回故宫,与号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张伯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溥仪出宫时,《游春图》一同被携至长春。1946年,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陆续出现在北平的古玩市场。张伯驹从友人处得知《游春图》存于古董商马霁川处,便提出收购意向。马霁川开出800两黄金的高价,张伯驹当时已负债累累,无力筹措,无奈之下火速通知故宫博物院,隔几日得消息说经费不足,他只好先赶往琉璃厂,在荣宝斋等店里将此事公之于众。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已闹得满城风雨,于是就做个顺水人情,同意降价让给张伯驹。最后张伯驹决定把居住多年的弓弦胡同的宅院出让给辅仁大学,将卖得的2.1万美金兑换成220两黄金购画,不料马霁川提出金子成色不好,需“追加20两”。张伯驹无奈卖掉夫人首饰,才将国宝护住。
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展子虔的《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草书》等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