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世雄:安溪西坪有个重要的背景:铁观音发源地,它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入进去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坪尧阳南岩山这个村落世代以茶为生的地域文化。我多次参与梅记茶行组织的“茶乡之旅”,在走访西坪的过程...
导语:12月20日,梅记茶行将邀请著名摄影家李世雄作客梅记厦禾店,进行“梅记·茶乡影韵”主题摄影分享沙龙。活动之前,记者有机会与李老师展开对话,透过访谈,我们不仅瞥见到摄影中的“李氏哲学”,更感知到他对于茶文化与艺术的深度思考。
著名摄影家李世雄
著名摄影家李世雄老师,出身于闻名厦门的摄影世家,父亲李开聪先生曾是《厦门日报》第一代摄影记者。李世雄在大学时代便开始表现出独特的摄影天赋,从1985年开始,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高等院校摄影老师,一直执教至今。
对于摄影,李老师一直保有独特的艺术思考,从未间断对摄影艺术价值的探索与尝试;他还是有理论的摄影家,不断将对艺术、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于他的文字著作与摄影作品中。对于他来说,图像只是他用来表达观念使用的主要媒介。
因为爱茶,李老师与百年茶叶世家梅记茶行结缘。身为爱茶之人,李老师认可梅记的传统铁观音,而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李老师对于梅记茶行百年薪火相传的历史人文与传统技艺亦十分感兴趣,并多次寻访梅记发源地安溪西坪,创作出“梅记·茶乡影韵”主题系列。
西坪,中国铁观音的发源地,斐声中外的乌龙茶之乡。在西坪,李老师以艺术家独特的视角,用相机记录下有着500年历史的日月寨、壮美的茶山、梅坂祖厝、泰山楼等等,以创新的表现手法展现出茶叶原乡的天文、地文、人文之美。
著名摄影家李世雄
【对话·梅记×李世雄】
Q:李老师,您好!您的“梅记·茶乡影韵”主题摄影作品,取材于被誉为铁观音茶叶原乡的安溪西坪,能否谈谈您的创作过程以及整体构思?
A:安溪西坪有个重要的背景:铁观音发源地,它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入进去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坪尧阳南岩山这个村落世代以茶为生的地域文化。我多次参与梅记茶行组织的“茶乡之旅”,在走访西坪的过程中,不仅感受铁观音发源地、以及梅记百年的传承文化,更感受到茶乡亲切的“茶水人情”。在这个过程中创生出“梅记·茶乡影韵”系列。这些作品,有别于一般摄影人主动去寻找一个场景进行创作的方式,它是“人情旅行”的附属产物,是一种平易近人、自然的表达。
李世雄作品
Q: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一些不同以往的表达手法,作品呈现出“似画非画”的影像,更有一种独特意境,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表达手法?
A:这次作品基于一场“探亲式”的茶乡访问,就原素材内容来说,它也许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我把它跟摄影的特性结合起来,赋予了它一些后期的多变处理。
这里需要提到,摄影具有一个非常强势的特点:它是内容与形式无法拆开的一种艺术手段,这是其他艺术无法超越的。当我觉得按下快门以后,还不能准确表达我的想法,所以我会进入后期处理,进入一些软件给我们提供的机会。机会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在于你有没有选择,以及怎样选择。
这次的作品很多人会觉得它像绘画,因为它有一些美术基因在里面,这是用后期软件来实现的,作品中有的像水粉画,有的像蜡笔画,有的像版画,但又不是完全的“像”,因为我要突破它,让它不那么“像”,如此产生新鲜的效果。创作的过程是一种混合、意外、超感觉的实验,因此每幅作品都具有唯一性。
李世雄作品
Q:摄影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其实怎样“选择”与摄影师的思想、对艺术的理解有关。您如何看待“摄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
A: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艺术都想搭上时代的列车,而摄影是目前新媒体时代里相对成熟、前沿的艺术形式,也是这个时代最强势的传媒方式。
摄影与科技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与时俱进的,正因此,摄影很容易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相比之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态,积淀深厚,要超越所积累的“一招一式”谈何容易。但是摄影,作为一种新媒体,它有很多机会,有很多科技元素融入。我从小就玩摄影,能发现它一直在变化。而如今,数码方式更是几个月就一变,这就是摄影所具有的活力,它是具有很多的主观能动性的。
摄影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就像是“买菜与做菜的过程”,拍照片像采集原材料,拍完加上后期创作,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认为摄影的后期,是一个深化与探索的过程,这需要摄影师对媒材了解,对影像语言了解。
李世雄作品
Q:您的作品都是由您亲自命名,文字表达十分精准、充满寓意,很少有摄影家这样自如地运用文字,您如何理解文字这种表达方式?
A:从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认为艺术应该是没有门户之见的。现在的艺术形态有时会设置一些门槛壁垒,我不会在意这些,不管是美术的做法、摄影的做法、文学的做法,艺术应该是万象包容的。事实证明,现在艺术发展的方向也是如此,这个时代艺术形态的特点就是“融合”,那些门窗已经渐渐被拆掉了。
李世雄作品
Q:您如何理解“跨界”?如何看待茶文化与摄影艺术的跨界?
A:如同我这次作品的主题“茶乡影韵”,茶文化与艺文化,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需要把握抽象和具像的关系。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能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审美空间,我们感知它,有可能得到精神的共鸣,在惊喜之中升华。
喝茶也讲“韵”,即抽象又具象,每个人对韵的把握不同。茶,不仅作为“物性”的品鉴价值存在,还有茶背后的精神。五千年茶文化一脉相承,茶带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能够到达人们的精神层面并引起共鸣。所以将茶文化与艺文化互动是非常有道理的。
此外,所谓文化,背后的积累和传承很重要。就梅记茶行来说,它与西坪茶叶原乡的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有百年薪火相传的历史人文;今天,它作为具有文化底蕴的茶企,与艺术等文化领域做融合,每一次努力和行为都是有价值的,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Q:作为茶人,茶与您的关系是怎样的?茶在您的生活、艺术思考中是否有它特别的意义?
A:茶文化是大家都认可与接受的,但它具体是指什么,很多人并不了解。时至今日,有些人将“茶道”视为茶文化的最高境界,尤其看到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文化艺术活动,并由此认为“茶道”在中国是缺失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中国的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东方文化之韵味,从贵胄雅士到寻常百姓,无孔不入,既与生活融为一体,又可与百家共鸣,精神融汇,我称之为“茶如”的境界。茶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强大的包容性与无形的渗透力。
有些人喝茶是为解渴,有些人参茶悟道,各有各的领悟,然而,谁都无法否认茶背后的文化积淀。如果我们能脱离了“道”的层面,而进入“如”的层面,即探寻茶背后的“精神”,或许我们才能感知到茶文化真正的博大精深。
同样,在艺术的表达之路上,我们积累了很多招式与规则,但也因此有了“局限”,要化解艺术的局限,是需要一定的高度。比如摄影,也许当你进入一种没有章法的时候,技巧与工具变得没那么重要,在超越了招式与规律的“道”之后,艺术或许可以更自如地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探索,这也是我目前对摄影艺术的践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可以化解生活中的矛盾。而茶文化千年的沉淀,让人们至今还受用。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是它的包容度及化解能力。我与茶真正的缘分是建立在这里的,这也是我与梅记的缘分。
此为“梅记·茶乡影韵”部分作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12月20日李世雄主题摄影分享沙龙。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