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诸葛戈华的笔下,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生命,但所有的生命又都服从于一个完整的具像。艺术家用色彩的方式启示了一种灵魂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有无数种面对世界的方式,我们的驱壳里居住着一个多面体式的灵魂。...
原标题:为灵魂画一张面孔
绘1 布面油画195×135cm 2014
在照相机发明以前,肖像画的实用功能远远大于他的审美功能,人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容颜长存百年,一方面又希望能借艺术家之手得到充分的美化。无论是西方的架上绘画,还是中国的人物工笔,成型的初衷都是服务于容貌、着装,甚至是官职,背景等等一切可视条件,最大程度的还原人物形象,是这一艺术形式最初的标准。
肖像画的沿革是一场宏大的革命,亦是一场天性的解放。无论是从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式的人性解放,还是后来伦勃朗式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芒的内心写照。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肖像画家越来越致力于将人物的内心刻画表露得更为完整清晰,与肖像画发展的初衷日益分离,以画笔画人心。
发展至今的肖像画,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之外,更注重于对于现实的熔炼。将肖像画的含义不断扩充,是当代艺术环境下视觉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也同样要求当代艺术家在更高的维度上思考绘画的定义,思考人性的定义。
诸葛戈华的肖像作品,色彩的组合是画面艺术语言的构成。他把肖像画重新定义在了不同的色彩组成里,将绘画艺术与肖像本身经行了重新熔炼。诸葛戈华的肖像作品里,色彩由单纯的艺术语言变为了人格外化的一种显现。他的每一种色彩运用中似乎都包含情绪,这种情绪既是画面人物所具有的,也是画家本身所具有的,同时,也是观众身上被放大的某种情绪。
绘2 布面油画195×135cm 2015
似乎是毫无规律的自我自合,却在画面上让每一种颜色都恰到好处的显现。诸葛戈华的色彩独立又融合。每一种色彩之间相互存在着细微的变化,细腻而敏感,使整个画面蕴含着一种流动的节奏,舒缓而又悠扬。在这种节奏之中,是艺术家统一于一个完整整体之下的色调系统。在诸葛戈华的笔下,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生命,但所有的生命又都服从于一个完整的具像。艺术家用色彩的方式启示了一种灵魂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有无数种面对世界的方式,我们的驱壳里居住着一个多面体式的灵魂。但我们始终都只有一种存在于世界的方式,世界所看见的我们,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唯一个体,但这仍旧阻止不了每一个人格的色彩缤纷。诸葛戈华在他的肖像作品里阐释了一种独到的色彩哲学。在他笔下的色彩,不再仅仅是颜色的代表,而是人格的符号。
如果说诸葛戈华的色彩美学充斥着哲学的意味,那么他对肖像本身的刻画,则带着更多感性的色彩。诸葛戈华的人物并不强调肢体,而他色彩化的处理,同样模糊了人物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界限,作品之中更多的以块面的笔触代替了确切的线条。
诸葛戈华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双让人过目不忘的眼睛,它们时常表现为一种巨大而空旷的神色,无论是何种动作,诸葛戈华笔下人物的这双眼睛总是成为画面的焦点。他的人物,就通过这双眼睛,发出声音。在他的笔下,眼睛不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一扇窗户,而是一个入口,一个出口。一个让观众走入人物内心,画家内心的入口,一个让画中人从画中走向现实的出口。
诸葛戈华的作品里始终在强调一种情绪化,边缘化的状态,他的作品没有既定的程式,也没有恪守的条理,似乎是出自一种任性般的肆意。这种肆意既是作品中人的,也是画家的。亦或是画家本身就是这画面中人。他的画面仿佛始终隔着一层薄雾,带着一种让人着迷,神秘而未知力量。那是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彷徨,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诉求。
看诸葛戈华的作品,常让人联想到现代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的作品。情绪的力量在画面里无限的放大。诸葛戈华作品里的情绪是压抑的,至少不是乐观的。是一种冷色调的恒温。像是有所诉求却无从开口,有所梦想却无从追逐。这大概就是当下社会的一种群像。
在这种安逸空洞的环境里,我们灵魂深处栖息着无数缤纷而精彩的人格,但我们仍旧会在现实之前无所适从。也许有一天,艺术家的笔会化为上帝的双手,重新点染我们瞳孔的颜色。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