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画像空心砖——被遗忘的技艺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2-1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婵菲 沈辰

摘要: 1986年黄明兰先生提出的“沙袋法”,根据砖的形状制作槽形木模,再把泥片按照先下方后四壁的顺序放好并黏接好,然后在中间填充一个沙袋,接下来在沙袋之上再覆盖上面的泥片。等到泥坯达到一定的干度和硬度,去掉木模

原标题:被遗忘的技艺


长方形画像空心砖(砖长116、宽50厘米)


长方形画像空心砖(砖长116、宽50厘米)


画像空心砖发现之后,砖的制作工艺也是学者们关心的一个问题。画像空心砖的制作与普通砖不同,它的工艺包括空心砖的制作和画像的制作。


因为空心砖废弃已久,其制作方法早已失传,就连窑厂的制砖工人看到空心砖后也是满脸的惊讶与迷惑,说不出个所以然。遍查古代典籍,包括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称的《天工开物》也没有关于空心砖制法的只言片语。明代学者王士性的《广志绎》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郭公砖(就是空心砖)长数尺,空其中……俗传其女能之,遂杀女以密其法。”意思是在明代还有一位郭姓女子会做空心砖,其父为了避免技艺外传,就杀了女儿。这一记载更为空心砖的制法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血腥的色彩。


关于画像空心砖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931年丁士选先生提出的“掏挖法”,先据砖的形状做出木范,填入陶泥,做出砖坯,然后工匠用手指或狭长形的工具将砖掏挖成空心状,画像是在空心砖坯做好后用印模印上去的;1935年王振铎先生提出的“拼合法”,即先根据砖的形状做出木质模范,然后把陶泥放入范中,合拢作中空状,待其半干,用刀开挖两端的孔洞,然后用印模压出砖上的花纹;1959年蒋若是先生提出的“四片黏合法”,先把上下左右的泥片做好,画像也印上,然后把泥片黏接起来,最后黏接两端的泥片,因为砖体中空,为避免烧制时砖内气体膨胀,故两端挖凿孔洞;1986年黄明兰先生提出的“沙袋法”,根据砖的形状制作槽形木模,再把泥片按照先下方后四壁的顺序放好并黏接好,然后在中间填充一个沙袋,接下来在沙袋之上再覆盖上面的泥片。等到泥坯达到一定的干度和硬度,去掉木模,在泥坯两端掏挖孔洞,扎破袋子使沙子流出。最后一步是在砖面上印上画像。


以上说法都是推测。在这里将前人的种种推测列举出来,希望能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许利用当今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发现前辈们肉眼看不到的细微迹象,解决这一千古谜题呢。


空心砖的制法众说纷纭,但砖上画像的制法,学者的意见却是出奇的一致,即它们是用木质的阳纹印模在砖坯还是湿软状态时印上的。所以,制作画像的关键程序是刻印模。刻印模和今天刻印章一样,取一块表面平滑的木板,先用毛笔在木板上画出画像,然后用刻刀剔除画像之外的背景,只留下突起线条构成的画像。阳纹印模的制作难度很大,不仅要求工匠要有很高的绘画水平和良好的构图意识,而且还要求工匠在雕刻印模时要有极大的精雕细刻的耐心。


一般情况下,一块印模上只刻一种画像,个别的印模上刻有2~3个画像,而那些尺寸比较大的画像则需要刻在几块印模上,如长达80多厘米的龙画像,就刻了4块印模,制作龙纹画像时,要把4块印模组合起来使用。图片展示的这块画像砖,砖上的画像可能是不在工作状态的工匠制作的,也可能是学徒印制的,因为那个人物画像是重影,也就是说,印模盖在砖上后又滑动了一下,还有在上部的3个鸟画像周边,留下了四方形印模的印痕,这些现象在其他砖上也有发现。正是这些现象的存在,为我们确认画像的制作方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分别系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