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观李雄伊油画作品:未脱稚气已成年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3-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郭雅希

摘要: 这幅画让我想起达利的《记忆的永恒》。《记忆的永恒》里也有“枯树”,很显然,李雄伊聚集的“枯树”与达利的“枯树”表现的同样是残酷地摧毁一切美好记忆、记载着光阴流逝的时间的“标记”。


  原标题:未脱稚气已成年——观李雄伊油画作品


   《父亲的故乡》 80×60厘米 2010年

 《父亲的故乡》 80×60厘米 2010年


  夕阳西下,暖黄的彩云还没有退去,冰天雪地中袭来刺骨的寒气。一只孤独的鸵鸟低着头,毫不犹豫,默默地、匀速地行走着。冰天雪地里有几棵枯树聚集在一起,它们好像是路标,几乎同时指向一个方向——就是它故乡的方向。鸵鸟并没有感到孤独、凄凉和恐惧。因为回家的心太急切了,尽管鸵鸟故作平静,却掩盖不住它的焦急和紧张,这种焦急和紧张凝聚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归心似箭的强烈愿望……这是我看到李雄伊在2010年创作的《远山》所感受到的。这幅画让我想起达利的《记忆的永恒》。《记忆的永恒》里也有“枯树”,很显然,李雄伊聚集的“枯树”与达利的“枯树”表现的同样是残酷地摧毁一切美好记忆、记载着光阴流逝的时间的“标记”。

  欣赏过了《远山》,再看他同样是在2010年创作的《落霞》、《父亲的故乡》、《天涯》等,与他四五年前的画相比,尽管还没有脱去童年的稚气,但是很明显,多了几分伤感的诗意,少了几分青涩的乐天。

  在2010年,李雄伊22岁,他的画风发生了转折,如风景画《春日》增强了现实感受的直观表现和真切的感染力;肖像画《紫头巾》、《红唇》有了主观上的审美判断;《盛放》用具体现实的情境表现主观的情绪。李雄伊的年龄已经成年,在艺术中也已进入了成年,而且在艺术中成长,在成长中渐渐成熟。

  任何人无论做什么事,在他心中都会有一个标准。可悲的是有很多人往往因为这个标准忘了自己和自己要做的事。就画画而言,特别是“学院派”的学生,在他们面对要表现的内容时,往往首先想到技法上的“效果”和“结果”以及技法上的“尺度”和“标准”,而忘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要表现的具体内容,因此,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技法很“精到”但作品却显得很苍白。

  我非常欣赏一句广告词:“品质的背后是品格,品格的背后是品位。”品质是什么?品质就是质量。苍白的技法再精到也不可能有质量,因为技法是为艺术家的心性和要表现的内容服务的。而能体现艺术作品品质的“艺术家的心性”和“要表现的内容”是由艺术家的品格决定的。在李雄伊的画里,看不到没有“自我”、没有“内容”的苍白的技法,看不到故作高深的观念,更看不到卖弄、雕琢和迎合。不管是思念故乡的隐隐伤感,或是与伴随着他长大的动物玩具一起玩的喜悦,还是童话城堡的梦境幻想,他总能给它们以如入无人之境的放逸,并用自我“放逸”的特有方式获得一种心性的自由。这是李雄伊在他的创作中追求的东西,是一种忘我痴迷的享受,也是一种心境。由于意欲的真诚与纯净,所以他的心性和画笔是一体的,没有间隔、杂质、污染,是纯自然的、清澈的、原生态的。

  画画可以是一种职业,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对很多艺术家来说甚至就是生命。画画能使李雄伊忘掉一切功利的、世俗的东西,甚至能使他忘掉自己的存在。正是由于他没有被污浊的现实世界所污染,所以在功利、世俗的社会面前必定是脆弱的、容易被伤害的。由此,我明白了,为什么李雄伊在22岁时创作了《远山》,为什么要对已逝的童年和少年如此留恋。因为他已经成年,他已不能再回到童年、少年那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纯净世界,而必须勇敢地面对一个真实的、与其绘画的境界反差很大的世界,而且他必须自信,必须勇敢地面对、承担。

  (作者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