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12岁到巴西,就和太老师住在八德园。”孙凯说,因为年纪尚小,跟张大千正好隔着一辈人,张大千就像自己的祖父一样。年幼的孙凯因此备受宠爱,“我吃饭都坐他边上,太师母坐右边,我一定坐左边。”“太老师对我最...
原标题:孙凯:大千粉本传“大风”
孙凯,书画家孙云生之子。收藏有其父传承给他的张大千60余年来创作的粉、勾本,部分大千临摹作品。
张大千与孙云生摄于巴西八德园中
张大千《长臂猿》粉本
张大千《番女擎厖图》粉本
大千居士自写《乞食图》粉本
张大千《十一面观音像》粉本
(本版藏品与说明由藏家提供)
在上海多伦路27号6楼,一个小而精致的陈列馆是孙凯为筹备上海张大千美术馆的临时驻地,这里展示了少量张大千弟子孙云生收藏的张大千粉本作品、张大千、孙云生绘画作品以及部分珍贵的照片、书信、手札等文献资料。
孙凯指着展柜中一张黑白老照片,突然变得有些小激动。照片中央是几个小孩,“勾肩搭背”在草坪上站成一排,“中间最高的那个人是我,左边是叔叔(张大千儿子),右边是邻居……”孙凯描述着。远处一排盆景处露出大千先生光着膀子、勾着手、背对镜头的样子。大千先生朝前探着头,仿佛在查看什么东西。
“夏天午后很炎热,我们在‘八德园’踢足球,后面是一排盆景,一不小心一球过去,打在盆景上,把太老师最喜欢的盆景打掉了一个枝桠,太老师也没生气,挥挥手,让我们走远点。”孙凯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孙凯是孙云生的儿子,而孙云生是张大千最为亲近的弟子,随侍大千先生左右足足四十七年,终生不离。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在巴西建中式庭院“八德园”侨居,孙凯跟随父亲还有大千先生来到巴西。
“我12岁到巴西,就和太老师住在八德园。”孙凯说,因为年纪尚小,跟张大千正好隔着一辈人,张大千就像自己的祖父一样。年幼的孙凯因此备受宠爱,“我吃饭都坐他边上,太师母坐右边,我一定坐左边。”“太老师对我最好,每个人要什么东西都跟我讲,然后我写信给太老师,跟他讲要什么什么东西。因为他们是儿子辈,我是孙子辈,儿子跟父亲之间都有点隔阂,所以一般都叫我出头。”
“每天早上5点,太老师就来敲我卧室的窗户,叫我起床。小孩子喜欢睡觉,通常我还在睡梦中,就被他牵着逛湖边。”孙凯说。而令孙凯记忆最深的是,张大千始终坚持中国的传统和规矩,“每次出远门,家中所有的晚辈都要排队给他磕头辞行。归来时,又要排队磕头迎接。”
父亲孙云生与张大千之间的师徒情深,令张大千临终前,将自己60余年来创作的粉本尽数相托。“太老师把粉本全部给我父亲了,我父亲也没跟我讲,等他年龄大了,才跟我讲。”孙凯说。孙云生一直保留着大千粉本,直到弥留之际,才将一捆千余粉、勾本交给儿子,并再三叮嘱要将张大千的粉本公之于世,使大风堂的薪火有所传承。
美术专业人士都知道,粉本对于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粉本”(中国画中施粉上样的稿本)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史载唐代吴道子曾于大同殿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玄宗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清代邹一桂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也。了解一位画家,往往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研究他的画稿,这对于中西画家都很适用,如同达·芬奇的手稿揭示了他绘画中的许多秘密一样,通过中国画家的“画稿”,也能具体地解释其画作风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张大千作为中国近代最知名的画家之一,其粉本的珍贵性可想而知。其中既有早期的敦煌临摹底本,也有后期的创作线稿,内容涉及仕女、高士、佛像、山水及动物等,如《印度女》、《吹箫仕女图》、《闲逸仕女图》、《观音像》、《牧马图》、《临钱舜举太真上马图》、《大千居士自写乞食图》等。孙凯介绍,大千先生作《大千居士自写乞食图》是因为他在巴西的八德园被政府回收造水库,他自嘲要到美国乞食。
又如在上海博物馆前不久刚结束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中展出的清石涛《溪南八图册》,其中有四开是张大千补绘的,而这四开之中的其中一开——《梅溪草堂》粉本也在孙凯手上。
张大千生前非常看重自己的粉本,他曾说:“作品在创作之际才属于自己,完成之后便属于别人了,至于粉本或勾本永远属于自己。我这一辈子画画,最重要的财产还是一些粉本。”
“太老师给我父亲的信中曾提及,‘这些粉本和勾本,对一般的人来说,可能一点用处没有,有些人还嫌它太浪费空间,一股脑儿地想将它丢弃呢。其实要真正研究我的学画进程,真正透彻大风堂的美术领域,只有从粉本中去了解最为完整。我一直视你为大风堂惟一完整传承的弟子,对于一些画作的价值,并不在画本身,而在创作本身,我所教给你的绘画观念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粉本传承到孙凯之手,他已陆续举办过几次展览。孙凯说,“太老师曾说,三分天才七分努力,我把他的东西拿出来展览,去印证他说过的每一句话。他是经过努力才取得今日的成就。若不去看粉本、看他的创作过程,只看他的结果和成品,就会忘记他在基本功方面所下的功夫,他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对照当下,很多画家,没什么基础,常常是用怪异的方式去操作。”
虽然从小跟随在张大千身边耳濡目染,但是身为美国康奈尔大学室内设计硕士的孙凯几乎走上了一条与大千先生、与其父不同的道路。而今已步入退休之年的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在上海,在大千先生发迹的地方筹办一座张大千美术馆,他说美术馆建成之后,会将自己手中的藏品悉数捐出,然而,这一规划看起来进展得并非那么顺利。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二十几岁就开始买东西,主要是喜欢,跟收藏没什么关系。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记不清了。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张大千粉本。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不论作品贵贱,创作者是否知名,主要是喜欢,有意境的艺术品。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有家庭传承,有拍卖行,有各处逛买到的。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六百多件张大千粉本,几十件张大千成品。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不是。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看了舒服,回家把玩。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没怎么遇到赝品,看到了喜欢就买。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我想建一座张大千美术馆,建好后作品通通捐给美术馆。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