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侧重于政府为百姓着想,从政府的立场,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百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政府必须为百姓着想,百姓不需要为政府着想,这就变成了单向本位的思考。
原标题:仁学的以人为本
国学以儒学为基本,儒学以仁学为核心。仁者为人,用今天的话说叫“以人为本”。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生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这个关系,大分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朋友,“天下为公”,先从为人开始,这个“为人”,不是指为“我”这个人,而是为“别人”。为“我”,我自己为我,你们也要为我,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单向的本位思考,无法和谐地处理社会关系。为“别人”,君为臣,臣为君,父为子,子为父,夫为妻,妻为夫,兄为弟,弟为兄,师为生,生为师,朋为友,友为朋,以社会为中心,从以别人为中心开始,这是双向的换位思考,而且不以别人对我好不好为条件,就能和谐地处理好社会关系。比如说孝道,子女孝敬父母,不以父母是不是慈爱子女为条件,慈爱我就孝,不慈爱我就不孝;父母慈爱子女,不以子女是否孝敬父母为条件,孝敬我就慈爱,不孝敬我就不慈爱。“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浪子回头金不换”等俗语,都是在讲为“别人”是不以别人怎样对待我为条件的。
以社会为中心、以别人为中心的“为人”,需要“克己”、“毋我”,称作“行己有耻”。但就一点不要“为我”了?当然也是要的。但这个“为我”,首先是让别人替我着想,“人人为我”,不是我自己动手损害别人的利益来“为我”。其次,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我也可以自己动手来“为我”,因为只有把我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我更强大了,才能更好地“我为人人”。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为我”,却是一点不考虑别人,不考虑社会,甚至损害别人、社会的利益来“为我”。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侧重于政府为百姓着想,从政府的立场,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百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政府必须为百姓着想,百姓不需要为政府着想,这就变成了单向本位的思考。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这样的“以人为本”,显然不合儒家的仁学本旨。我是人,你们要以我为本,但别人也是人,你为什么不以他为本呢?所以说,“我为别人”,这是我的责任、担当,施恩于人不可记在心上,当然,最好连“恩”这个观念也不存。而“别人为我”,这是我的福分,而不是别人的责任,受恩于人必须牢记在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仁者的胸怀。具体表现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了官,考虑的是老百姓的艰辛,怎样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当不了官,考虑的是政府的困难,怎样为政府分忧而不是添乱。但自我中心者却不是这样,他不以天下的、苍生的、别人的忧乐为忧乐,而是以个人的得失为忧乐,“天下兴亡不与”。“上流无用”,居庙堂之高则超尘脱俗,不仅完全不关心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艰辛,尤有甚者,居庙堂之高则祸国殃民以谋取私利。“下流无耻”,处江湖之远则愤世嫉俗,不仅不为政府分忧反而为政府添乱。
“以人为本”,根本上是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也即自己和别人关系的问题。闻一多对儒家仁学的“以人为本”有所修正。他认为,最理想的应该是“社会属于个人,个人属于社会”。只知为别人、为社会作服务、作牺牲而一点没有自己,这当然太压抑了个人,所以“健全的个人是必须的”。但“只有个人,没有社会,个人是耽沉于自己的享乐,忘记社会,忘记自己以外的人群”,“个人发达到排他性的个人主义却万万要不得”(《诗与批评》、《一个白日梦》)。我们讲“不同的人都是平等的”,只讲对了一半,其实,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有上下、长幼、贫富、贵贱之别。但当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关系,双向换位地“以人为本”,领导看到员工工作很辛苦,为之服务,员工看到领导很辛苦,为之分忧,就平等了。如果单向本位地“以人为本”,领导自以为高贵,而视员工为卑贱,员工抱怨不公,仇视领导,就会加强不平等。雷锋说:“工作上向比自己好的人看齐,生活上向比自己差的人看齐。”这正是儒家仁学“为人”而律己的本意。反之,“工作上向比自己差的人看齐,生活上向比自己好的人看齐”,便成为怨人而“为我”。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