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时,他在浸透自己汗水与心血的作品面前,实在不忍心下手,就叫儿媳和保姆帮助销毁,由她们抱到楼下点火焚烧。吴冠中则站在画室窗前,看熊熊火光中,灰烬随风不断地飞旋、升腾……之后,他说了这样的话:“生命末日...
原标题:尊重二字,吴冠中最知道分量
冯骥才感慨万千:“尽管每个书画家都说自己尊重艺术,但通过这件事我终于知道,艺术在吴冠中内心的分量有多重。”
已故国画家吴冠中的画作价格不断走高,屡次刷新拍卖纪录。吴先生若在世,会怎么想?
1919年,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农民家庭。17岁那年,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吴冠中从浙江大学工科转到杭州艺专,投身艺术。1946年,吴冠中留学法国,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吴冠中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四年后,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国发展。他说,这是受梵高和鲁迅的影响。梵高在写给兄弟的信中说:“你要回到故乡,不要在巴黎。你是麦子,必须种到麦田里才能成才。”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回国的勇气,更坚定了吴冠中的信心。他郑重地说:“我尊重我的祖国和人民。我的根只有扎在中国的麦田里,才能汲取营养。”尊重二字出口,他明白其中的分量。
回国后,吴冠中用画笔描绘曾经梦里萦绕的河山,他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借鉴西方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于一体,在他渐近晚年时,走出一条独特的画艺之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吴冠中曾创作过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当时,他应要求复制了一套,送给井冈山管理处作为藏品。多年以后,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对这些属于探索油画民族化幼稚阶段的作品很不满意,便毅然将其烧掉。不想,那套复制品后来却一件挨一件地在拍卖行出现。
鉴于上述情形,吴冠中下决心毁掉所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1991年,他将自己的作品一次次张挂审查,把有遗憾的次品毫不留情地淘汰下来。画在纸上的,墨彩、水彩、水粉全部撕碎;作在布料上的油画,用剪刀剪成片;作在三合板上的,则用油画颜料涂盖,堆放到阳台上去。有时,他在浸透自己汗水与心血的作品面前,实在不忍心下手,就叫儿媳和保姆帮助销毁,由她们抱到楼下点火焚烧。吴冠中则站在画室窗前,看熊熊火光中,灰烬随风不断地飞旋、升腾……之后,他说了这样的话:“生命末日之前,我还将大量创作,大量毁灭,愿创作多于毁灭。”
冯骥才先生在接受专访时,谈到自己经常与一些当代画家闲叙。大家普遍关心的是“谁的画价高,谁的画涨了多少倍”。冯骥才非常疑惑:“他们的画并没多少长进,怎么会值这么多钱?”
冯骥才回忆起挚友吴冠中先生。那些年,两个人时常在一起交流,但吴冠中从没谈到过自己的画价。冯骥才清楚地记得,一次创作了一幅油画后,吴冠中乘公共汽车回住地。因怕油画蹭脏别人或被蹭坏,他索性用手拎着画伸到车窗外,一走就是两小时,到站时胳膊已经麻木。时间已经过去多少年了,这一幕依然让冯骥才铭记在心。他感慨万千:“尽管每个书画家都说自己尊重艺术,但通过这件事我终于知道,艺术在吴冠中内心的分量有多重。”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