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各种类型——新闻报道、纪录片、视频游戏以及互联网上的舞蹈视频——之间流转,“Factory of the Sun”使用了光与加速度的主题与意象来探索当监视演变成为一个日益虚拟的世界的平凡的一部分时,集体抗争究竟还有什...
原标题:技术与艺术交锋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技术通过帮助人类去实现重塑和增强人体,以及扩张人类在智力与情感方面能力等一系列超越人类自身的理想。
今天,不少艺术家敏锐地通过作品反思了掩在技术和人类关系中徒劳无用的欲望与当代的焦虑——它们始终贯穿在人类希望通过发展技术能够彻底改变人类局限境况的协调中:
艺术家基蒂·克拉克(Kitty Clark)在莱斯特Phoenix的个展“没有人先生”(Mr. Nobody)中展出了一系列雕塑与投影作品,作品的核心是由头戴显示器提供的一次虚拟现实体验。主角Mr. Nobody是一个生活在不远的将来、饱受技术压抑症(Technostress)困扰的工薪族。
技术压抑症表现了人与新兴技术之间的消极的心理关系,它是过度暴露于技术之下而产生的生理、心理与行为上的结果。这一现象的副作用之一——电脑狂暴症迫使人们从语言和身体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使用武器来对抗他们的电脑等个人设备,以应对技术在履行其作为“更容易与更有效的存在”时的承诺而发生的失败。
Kitty制作的丙烯酸雕塑的灵感来自于机箱改装文化——机箱会被进行装饰性地改装以强调设备的内部运作——与高规格的电脑定制文化。
通过回应一些抽象的、数字化的叙述,Kitty 的作品尝试去探索物质世界与被困在一个虚拟世界中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的沉浸式影像装置作品“太阳工厂”(Factory of the Sun)讲述了在一个动作捕捉工作室中,工人们的强制性运动被转化为人造阳光的超现实主义的故事。
这件作品探索了在史无前例的全球数据流定义下的一个时刻里,人们在图像传播中的乐趣与危险。
在各种类型——新闻报道、纪录片、视频游戏以及互联网上的舞蹈视频——之间流转,“Factory of the Sun”使用了光与加速度的主题与意象来探索当监视演变成为一个日益虚拟的世界的平凡的一部分时,集体抗争究竟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这是人类在技术更替中,对新技术产生的方式与其应用在社会生活中消极面的调侃。
而美国艺术家Cécile B. Evans的作品“内心所想要的东西”(What The Heart Wants)也关注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在它们之间交换与传播中产生的未来影响。
“内心所想要的东西”想象了一个由技术协调的世界:在一个无限的力量被赋予某个控制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司所构成的未来中,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
这个已经进化到将人体视为一个名为“HYPER”的公司尝试按自己的利益需求来塑造人类,但它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例如谁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人类?技术的调解被用作一种规划设备以回答关于种族、性别、爱、死亡、特权以及人权的永恒的、详尽的问题。
Cécile利用现实来创造虚拟,“HYPER”存在于一个混合了数字与有机位置的世界中,这个世界通过对近期与历史事件的参考来模仿了我们现实的世界。“HYPER”是一个虚拟的产物,它来自云端,搜寻着自己的灵魂以及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艺术家们通过对未来技术协调的无力感再次质疑了人工技术增强人类个体意识与幸福感的可能性,它同样面对着摆脱欲望的徒劳无力。或许对一些人来说,这样的未来仅作为超脱现实的幻想而存在。然而,当我们着眼当下,人工技术对一些人的生活与情感的控制程度逐渐加深,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大程度。或许,这再次提醒了我们人类真正的所需和方向。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