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琦在推广抗战版画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自1937年7月至1946年6月,仅重庆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就达320余次。上万件木刻作品,以及无以数计的木刻宣传卡片传递到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各地,成为战时大后方一道独特...
原标题:中国版画艺术奠基人之一:王琦
1975年作《朝霞映船台》
1941年作《警报解除后》
中国版画艺术奠基人之一、最后一位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参与者王琦12月7日在京逝世,享年99岁。让人唏嘘的是,一年前,这位艺术大师才向重庆王琦美术博物馆,无偿捐出了毕生大多数作品和重要收藏文献。王琦与重庆美术事业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他虽然出生在四川宜宾,晚年长居北京,但他一直以“重庆市民”自居。
王琦,1918年1月生,百岁美术大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版画艺术奠基人和领军者之一。代表作品有《晚归》、《古墙老藤》、《延边市集》、《山间木筏》、《海滨之夏》等。出版有画集和理论著作《王琦版画集》、《新美术论集》、《谈绘画》、《艺术形式的探索》、《论外国画家》等。1991年,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1992年,获日本创价学会颁发的“富士美术馆荣誉奖”;1995年,获法国敬业与成就协会颁发的金质十字奖章。
王琦的儿子王炜讲起父亲在重庆的往事。父亲虽生于四川宜宾,但从小在重庆生长,是“喝着嘉陵江水长大的”。父亲1938年曾来重庆工作,同年8月去延安,1939年初再次回到重庆,直到1948年赴香港,他又在重庆生活了近10年。
抗战全面爆发后,王琦也毅然投身到抗战宣传的活动中。王琦早期版画创作和美术活动都在重庆,抗战8年正是王琦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鼓励了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那时正处于抗战时期,王琦老先生也是当时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据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介绍。
除了自己创作版画外,王琦在推广抗战版画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自1937年7月至1946年6月,仅重庆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就达320余次。上万件木刻作品,以及无以数计的木刻宣传卡片传递到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各地,成为战时大后方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抗战时期重庆的版画运动引起了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白修德的关注,“当时白修德找到了我父亲王琦,请他介绍抗战木刻,希望能通过宣传,把木刻送到国外去,我父亲欣然答应。”王炜说,后来,美国《时代》、《生活》、《幸福》三份杂志曾以10个版面篇幅报道中国抗战木刻的情况,取名为《木刻帮助中国人民战斗》。
随着外国媒体的报道,重庆版画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响,也获得了世界人民对抗战的支持和援助。
重庆美术馆落成开馆后,王琦也是第一位向美术馆捐赠作品的艺术家。据了解,2014年,“回响——重庆美术60年”展览在重庆美术馆开幕,当时展出的王琦作品都是美术馆借来的。后来此事传到了王琦本人耳中,他立马表示要捐作品。王琦亲自挑选了《闲谈》、《石工》、《售余粮》、《春游》、《古墙老藤》等5件反映各时期创作风格的版画代表作品,创作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1988年。其中1945年的两张作品《石工》和《闲谈》,都是王琦在重庆时创作的。
去年11月,位于中山四路文化产业园的王琦美术博物馆正式开馆,王琦老先生再次无偿捐出了毕生作品和重要收藏文献。
王炜说,当时父亲共捐献了自己的木刻、水墨等作品200件,以及500多件文献资料,其中既有《嘉陵江上》、《在冰天雪地中的游击队》等王琦的代表作;也有他收藏的关山月、冯远等艺术大家的佳作。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