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黄永玉与曹禺“撕逼”大戏感人至深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4-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彭庆阳

摘要: 将“批评挂到墙上”,一个直言不讳、一个真诚接受,反观今日之批评,我们需要黄永玉这样敢于亮剑的批评者,更需要曹禺这样勇于接受的被批评者。


  原标题:由“批评挂到墙上”说起

      岁末年初,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类视频节目走红荧屏。其中有一封是画家黄永玉在1983年写给剧作家曹禺的,信中写道:“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于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也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黄永玉对曹禺的批评,可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却也胸怀坦荡、热情直率。对于这“揭短亮丑”之谏言,曹禺“的确没有想到”,他不恼不怒,反而感激地接受批评,真诚地回信道:“你是一个突出的朋友,我们相慕甚久,但真见面谈心,不过两次。我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真诚见人的友人。”还把这封信裱装进相框,挂在家中墙上,时时警醒自己。

      将“批评挂到墙上”,见证两位大师肝胆相照、开诚布公的交流,一个直言不讳、一个真诚接受,这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态度,听着无不令人感慨万分、肃然起敬。反观今日之批评,我们需要黄永玉这样敢于亮剑的批评者,更需要曹禺这样勇于接受的被批评者。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的艺术批评往往是真刀真枪、一语破的,让人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也唯有这样的批评才能让人红脸、出汗、排毒。这就要求被批评者能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听得进去,再三咀嚼、玩味其批评之言,并能理性分析和判断,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批评者的说真话、被批评者的真接受,到二者的切磋交流,始终让批评在“团结——批评——团结”的氛围中进行,如此以来,被批评者的“如坐针毡”也就化为了“如沐春风”。然而现在真正的批评鲜有人说,纵是说了,也没有几个人能听得进去。更多的批评是对老师、领导放“礼炮”,对同行、学生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图个你好、我好、大家好。像黄永玉这样敢对前辈“开炮”在当今已无几人;而像曹禺这样能听得进“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的批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两位大师之间来往的信件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正是我们对艺术批评之“真”的渴求,也是对当下批评病态的鞭笞。

      在笔者的家乡,那些左邻右舍、前街后院的乡亲们聚在一起,常常会为闲扯淡的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者会卷上裤腿、撸起袖子比划。然而这边吵来那边好,一顿饭后,该咋咋的,称兄道弟,抽烟借火,丝毫不影响彼此间的感情。而我们艺术界的一些书画大师、文化学者,以及各种著名的“家”,书是读多了、学问是见长了,却丢失了“村夫”的那份真诚和血性,老于世故、油头滑脑,所持批评之言要么是靡靡之音、无病呻吟,要么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要么是噤若寒蝉,潜水观望。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就是被批评者愿意接受批评吗?如果不认可、不接受,而是反戈一击,会是怎样?特别是那些身为艺术界权威人士或领导的被批评者,平常都是被人捧着、宠着、惯着,忽有一日被批评了,情何以堪!难免会恼羞成怒、公报私仇,给“以下犯上”的“开炮”者穿小鞋、使绊子。许多本是学术争鸣之事,争着争着,就指向了人身攻击;本是艺术本体语言的辩论,辩着辩着就走进了法庭。如果没有接受批评的勇气,没有容下挑错的胸怀,那又怎么能在反省中进步?唯有以开放的姿态去面对批评,才能正确解读“爱之深,责之切”之义。

      王涣之曾向宋徽宗建议“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作为被批评者要虚怀若谷、心胸开阔,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面对别人的批评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来面对“错”,把“批评挂到墙上”无疑给出了答案。

      (作者为独立撰稿人)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