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文人画理论奠基人苏轼:诗与画是相通的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5-26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杨金仙

摘要: 历史上,像苏轼这种诗书画都达到一流境界的大才子是屈指可数的,唯其如此,他也就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倡导融诗、书、画为一体的文人画的重任,并成为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

       原标题:苏轼——文人画的理论奠基人


       历史上,像苏轼这种诗书画都达到一流境界的大才子是屈指可数的,唯其如此,他也就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倡导融诗、书、画为一体的文人画的重任,并成为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宋代文学史、书法史和绘画史上,他都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的艺术活动主要是文学创作,作画只是余兴所至,然而正是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影响了文人画的发展。


       苏轼认为,诗与画是相通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因而,他特别推崇唐代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认为绘画不能只满足于形似,应重在神似。苏轼曾赋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画中要表现出“象外”之意。在《跋汉杰画山》中他提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意气,其实是画家品德、学问、艺术修养在画中的表露。他赞赏王维画竹,“摩诘得之于象外”,象外之意也就是文人画所要具备的意气。米芾《画史》记载,东坡画墨竹,从地上一直起至顶,就问他为何不分节逐一画,他回答:“竹生时何尝竹节生?”这就是得之象外,取其意气,是文人画追求的境界。


      苏轼喜欢画枯木竹石,黄庭坚认为他“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这画中的“老木蟠风霜”也是一种象外之意。他书法上的成就,对作画也很有帮助,有人说他“作字如古槎怪石”,而他画的古槎怪石,也一如他雄劲秀韧的字体。后人论东坡画:“东坡悬崖竹,一枝倒垂,笔酣墨饱,飞舞跌宕,如其诗,如其文。”


       苏轼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倡导文人画,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杨金仙 系杭州文物有限公司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晓兰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