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未曾参与”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8月31日结束。此次双年展的策展人马可·丹尼尔说,通过观赏等方式,我们发现有些艺术方式已经不再有原来的激进成分,看上去只是非常俗套的做法。
原标题: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雕塑在哪里?
“我们未曾参与”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在深圳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简称OCAT)展出,8月31日,展览结束。此次双年展共邀请到了33位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共34件作品陈列在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的深圳馆的A和B展厅、北区的B10馆及周边的公共区域内。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从“社会雕塑”这一概念出发——“社会雕塑”最初由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提出——“像塑造雕像一样塑造社会”的观念拓展了雕塑的边界,使其不仅停留在物质形态,更侧重介入社会关系。“但是在流行后,原来博伊斯理论里一些积极主义的成分消失殆尽。”
今年的策展人马可·丹尼尔,现任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与泰特英国美术馆成人项目召集人,也是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策展人。马可·丹尼尔说,通过观赏等方式,我们发现有些艺术方式已经不再有原来的激进成分,看上去只是非常俗套的做法。对有些艺术家和机构来说,好像只要有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就够了,而完全忽视人在这个参与过程中到底做了什么,以及在参与过程中,从创作的角度来讲,究竟又提出了多少新的艺术主张?
“不参与也可以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声明、艺术态度。从观众来讲,不参与也是他们发出的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声音、艺术立场。”在马可·丹尼尔看来,我们现在正处以一个“后参与式”的大环境中。“后参与并不是说参与这个过程已经完全结束了。我觉得现在的参与只不过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运用的不同的艺术工具之中的其中一种而已。我们必须学会将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介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这一观念在希拉·佩佩的空间站装置《为了人民》中体现的细致且微妙。艺术家用织网、钩针、编织等技术在展厅中构建了一个五颜六色宽阔的活动空间,看起来像乐园,供人休息,同时这件作品也将为后续的展览讨论活动提供场地。就在我对这个颇有趣味的公共空间垂涎三尺并准备跃跃欲试的时候,我看见地毯与地面的接合处写着“请脱鞋进入”的告示——这当然是一种人人平等的参与权。可是我犹豫再三,最终因为自己的鞋子脱穿麻烦,裙子太短,而放弃了对于这个装置的体验,对于躺在舒适挂篮的人们唯有艳羡。
于是我的参与变成了一种自主的放弃,“请脱鞋进入”给了这种参与以提示。如马可·丹尼尔所设想的那样,展览中对于“参与”的探讨既是多元的,更多是隐性的甚至是虚拟的,所挑选的艺术家们多角度地描述和表达了由“参与”所构成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景观,这种关系的构成,所谓“社会雕塑”的概念体现在每一件所选择的作品中,策展人的意图非常清晰明朗。
然而只有策展人清晰是远远不够的。如2号展厅里中国艺术家黄博志创作的《生产线》,由一位正在制作T恤的女工和四十个简易衣橱组成。女工会一直制作T恤,双年展闭幕后,衣服打包运到台北,在台北双年展展出并制作更多衣服,如此往复。马可·丹尼尔说,三十年前,台湾的纺织业非常发达,但之后工厂大多迁移到珠三角,而今天又有部分企业返回台湾。而艺术家欲通过模拟商业逻辑的迁移,来引起观众对全球生产系统的关注。这样的手法拙劣且难以自圆其说,就好像我们没有必要真的杀死一个人来以此表达“杀人是不好的”,同样,艺术家没有必要真的搬运一条生产线来模拟两地生产线的迁移。更何况,这个“生产线”没有自身的必然性:它的规模、人工数量、产品数量都是可变并且随意的(至少当我于早上11点踏入展厅时,那位工人还没有开始工作)。艺术家既然无法将哪怕是一个完整的工厂搬入展览(即便是这样,作品也是浅显的)那么这种探讨“全球生产系统”的方式就变成了“世界之窗”里的微缩景观——它永远代替不了实际存在之物的叹为观止。可以看出策展人的思路,将该作品与陈彧凡、陈彧君的室内空间景观(《滨文路388号》)和庄普的三角房子装置(《召唤神话》)置于同一展厅内的做法是不二之选,这让作品间产生了关联,增加了意义。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