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没有花我们怎么办?”诗会与画展4月26日在上海大瀚北外滩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为期一个月。除了开幕式的诗会,本次绘画作品分为三幕:第一幕“花开大地”;第二幕“无花时代”;第三幕“明日黄花”。
原标题:不只是诗情画意
花为自然精华,诗乃文学之最,画是造型之最。在这个鲜花难得盛开的铁青时代里,诗人与艺术家依然追问花之自然与精神——追问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姿态。4月26日,由同济大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主办,上海未来艺术空间、大瀚北外滩艺术中心承办的“没有花我们怎么办?”诗会与画展于上海大瀚北外滩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为期一个月。
本次艺术活动共邀请17位画家和14位诗人,以“花”为主题开展创作。参加画展的有艺术家司徒立、李磊、章晓明、井士剑、蔡枫等教授,以及王乐其、孙尧、孙蛮、朱乐蒙、刘玉龙、余旭鸿、陈忠村、严智龙、林印吉、范娅萍、蒋梁、谢曹闽等中青年实力派画家;参加诗会的有诗人严力、默默、李笠、祁国、李天靖、瑞箫、聂造、陈忠村、李磊、许强、杨秀丽、茱萸、胡桑、玛天梅等。
活动旨在围绕“花”之形象和意象,通过艺术家和诗人的艺术创作来展示和反思这个时代的自然精神或者身心双重危机。“花开的世界”正在渐渐离我们而去,作为“大地之子”的我们已经被隔离于大地了,已然难接地气,花容失色,人类正面临一个脱弃自然和神性的无花世界。另一方面,“无花时代”当然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尊严和梦想,失去了光荣和理想,人类精神生活前所未有地趋于颓废和萎顿,我们正在走入一个没有高尚、没有典雅、普遍贪婪的庸常状态。——正是在此双重意义上我们要追问:没有花我们怎么办?本次艺术活动由孙周兴、陆兴华任策展人,蔡枫和默默任艺术总监。
除了开幕式的诗会,本次绘画作品分为三幕:第一幕“花开大地”,基本语汇为绚丽、热烈、生长、旺盛、光荣、典雅,意在传达花之本色,花的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花开大地是自然万物的涌动。花开大地也是精神梦想的标识。基调为升调。第二幕“无花时代”,基本语汇为阴郁、冷峻、颓败、萎靡、没落,指向颓废当代,描绘我们时代的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沉沦和恶化,表达离心的、负面的、消极的基本情绪。基调为降调。第三幕“明日黄花”,基本语汇为虚妄、伤逝、恍惚、追忆、期待,表现出绝望与希望、人性与神性、失乐园与复乐园之二重性的复杂情绪。既有面对花朵萎顿的哀伤和悼念,也有在末日压迫下的狂欢沉迷,甚至也有一种“在没落中升起”、在废墟中重新生长的隐秘希冀。基调为平调偏降调。
正如里尔克《玫瑰集》里所写,“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一花一世界,对于艺术家来说,它就是整理世界。“出发点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由许江、司徒立和孙周兴十多年前发起的有关现象学和艺术规律的文化研究,该展览是现象学和具象表现思路的成果展示,以绘画与诗歌的结合为表达形式。一直以来,我们倡导文化诗性的表达,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思考,表现在绘画上有具象也有抽象的表达形态,但内核当中,是有一层诗意的韵味,即把生命的想象力发挥到一个极致。展览的题目远远超出了一般所谓的诗情画意的意义。”既是艺术家又是诗人身份的李磊老师,向小编阐述了他对展览主题的解读。
在孙周兴的序诗《没有花我们怎么办》末尾文字中,“人说:没有花我们怎么办?神说:想到花,花就开了!”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命题。什么是花?是现实世界里的花花草草?还是心中的一种理想理念,还是生命的哲学和生命的规律?它所对应的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背离自然及人性的规律,所面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如今,生活在以物质性的金钱为价值判断的社会当中,我们的心灵会扭曲,内心和生活方式离本真的自然渐行渐远。
希望人们抱有一种回归自然和生命本真的念想。通过绘画和诗歌来提示和感动人们,直面内心。对应神说想到花即有花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这些艺术家和诗人的实践提供了的各种各样的可能,花的表象表征折射了生命的转换多彩和生活的点滴绚烂。每位艺术家回应题目都有各自的回答,没有确定标准的答案,而方向是清晰的,指向多种的可能性,指向符合内心的、真诚本我的表达这样一个愿景。这个展览不是真的说没有自然中的花我们怎么办,而是没有心灵的花,怎么办?没有心灵的追求,怎么办?背离了自然规律,我们怎么办?引起人们重视与反思,是一次有力的棒喝。
“作品《海上花》与诗是相关联的,都是我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的一部分。呼之欲出的花卉和绚烂纯正的色彩,就是我的真性情,内心强烈爆发出来的体现。作品不在乎是不是花的本身,而传递的是花的境界、是一种态度与思考,这些要素构成了我的绘画。它并不是具体的什么花,而是一个象征与隐喻,是心理最美丽的部分,愿意与大家交流,我且把它叫做花。”从李磊的作品中能感受到艺术家追求自然本真的心声。花总归光荣总归典雅,总是与梦想紧紧勾连。没有她永不知如何说出我们的希望为何物。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