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于把水墨作为此次博览会的主题进行集中推广,许剑龙先生则强调道“我们现在做水墨的推广时必须要把精神放在一个重要的传承位置。必须将水墨的传统及历史梳理进行梳理,再将其发展下去,从中找到创新。
原标题:首届”水墨艺博“独家回顾:承担起水墨必要的学术整理
首届“水墨艺博”从战略的部署来看,既集合了在水墨艺术大环境中极为优秀的画廊及艺术家,又具有针对性地邀请了专业的水墨藏家。从整个策划的方向来看就直指“专业性”和“高品格”。看得出从筹备前期“水墨艺博”总监许剑龙就进行了深度考察,并做出侧重于香港这样占据着国际艺术市场重要位置的定位。许剑龙先生从一开始就以客观开放的方式去打造这个博览会,整个展览的结构涉及从20世纪到现代的绘画,再到转化为抽象的作品。同时还置入和水墨相关的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作品。
对于把水墨作为此次博览会的主题进行集中推广,许剑龙先生则强调道“我们现在做水墨的推广时必须要把精神放在一个重要的传承位置。必须将水墨的传统及历史梳理进行梳理,再将其发展下去,从中找到创新。”可以说首届“水墨艺博”是将艺术的资源进行整合:邀请到不同风格的艺术家、画廊,还有喜爱水墨艺术的收藏家一起来呈现展览、收藏交流。进而从香港作为一个切入口,对水墨市场进行全面的开拓,使得观众对水墨有一个新的整体性认识。
从博览会的现场来看,首届“水墨艺博”十分重视现当代水墨的地域特色及媒材的呈现差别。从香港本土画廊及台湾的艺术空间,再到专注于当代艺术领域的大陆画廊所带来的水墨作品都突出了自身的定位及作品风格。部分画廊则以个展的形式凸显艺术家的创作全貌。
各画廊都有较为理想的销售成绩,整个展场的展览及销售的一大亮点莫过于“焦点主题展览”中的“刘国松个展”,他被誉为“现代水墨之父”,展览中的代表作 《学满群山》也以1000万港币的标价售出,并且在预展中刘国松专门创作的11幅新作售出2/3。主办方还单独呈现了香港知名艺术家朱兴华的慈善个展。除此之外博览会还设有场内专题特展,分别是带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新水墨运动的《启动——香港新水墨先驱》展与集合了录像、新媒体、装置、陶瓷、雕塑等不同媒介的展览《水墨+》。
水墨显现出的优势是它作为中国人去认识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材。它也给予了很多传统性和突破性。张颂仁认为:“我觉得水墨的学术整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于'水墨‘这个词不一定是恰当的,要是从中国的文脉来说,书画才是我们的正脉,从书画延伸出国画,延伸出新水墨,延伸出前卫水墨艺术。在这个脉络里我们应该先进行整理,塔有自己的线索、自己的局限,如果我们不把这个范畴画清楚,学术不整理。只是把水墨的媒材作为一个指标,那它是十分薄弱的,到最后水墨还是应该作为一种文化主导的说法才行。”
首届“水墨艺博”整体呈现了中国现当代水墨的现状及发展的可能性,也着重突出了“水墨”作为一种媒介的呈现丰富性。除了画廊的主展区之外,在博览会的公共展区呈现了当代艺术家、水墨画家邢罡的大型水墨装置作品,以及艺术家沈爱其创作的水墨迷宫。这也是此次“水墨”览会除了作为一种销售的模式之外所强调的学术性及专业性的地方,正如艺术家邢罡被邀呈现的水墨装置《元·N Dimensions:无限空间》,作品《元·残余物:N Dimensions》,是一种新的视角认知,这种关乎东方“灵”的思考是从自艺术家的肉身直觉出发的,是现实中的人感知的灵。透过艺术家无意识的肌肉记忆所产生的物理变化、宇宙观变化、灵性感知变化,在精神层面的直觉中获得。
主办方将整个“水墨艺博”极力打造成集水墨地域性、专业度、市场、学术性为一体的高品质博览会。同时中国水墨能在香港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平台进行集中呈现,也是展开一种国际性的对话,并且中国水墨会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